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与人体五脏六腑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如果气候剧变,超过了人体调节功能的一定限度,或者机体的调节功能失常,不能对自然变化作出应性调节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一)整体观念

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就形体结构言,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器官构成的。这些脏腑器官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相互关联的。每一脏腑都是人体有机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都不能脱离开整体而独立存在,属于整体的部分。就功能活动言,形体结构和生命物质的统一性,决定了功能活动的统一性,使各种不同的功能活动互根互用,协调和谐,密切联系。人体各个组织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功能活动的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实现的。五脏是构成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组织器官都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关、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且通过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充分地反映出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的统一整体。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和谐、协调和统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又注重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所谓外界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界的影响。人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决定生命和自然运动规律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机体则相应的发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这种“天人一体观”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经六气和五脏之气的运动。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与人体五脏六腑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所以,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关。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主动地改造自然,从而保持健康,生存下去,这就是人体内部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季节气候与人体:一年四时气候呈现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的节律性变化,因而人体也就相应的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天气炎热,则气血运行加速,腠理开疏,汗大泄;天气寒冷,则气血运行迟缓,腠理固密,汗不出。这充分地说明了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气候剧变,超过了人体调节功能的一定限度,或者机体的调节功能失常,不能对自然变化作出应性调节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有些季节性的多发病或时令性的流行病有着明显的季节倾向,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如痹证、哮喘等,往往在气候剧变或季节更替时发作或加剧。

②昼夜晨昏与人体:天地有五运六气的节律性的周期变化,人体气血阴阳运动不仅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也随着昼夜的变化而发生节律性的变化。如人体的阳气,随着昼夜阳气的朝始生、午最盛、夕始弱、夜半衰的波动而出现规律性的波动。在病理上,一般而言,大多白天病情较轻,傍晚加重,夜间最重,呈现出周期性的起伏变化。

③地区方域与人体:地理环境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土、地域性气候和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地理环境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中医学非常重视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一般而言,东南土地卑弱,气候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体格多瘦削;西北地处高原,气候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体格多壮实。人们长期生长在特定地理环境之中,逐渐形成了功能方面的适应性变化。一旦易地而居,环境突然改变,个体生理功能难以迅即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故初期会感到不太适应,有的甚至会因此而发病。总之,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人体生理上、体质上的不同特点,因而不同地区的发病情况也不尽一致。

(2)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社会是生命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从婴儿到成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生态变迁与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太平之世多长寿,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朴素的社会医学思想。现代社会的“多科技综合征”“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发生与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人应通过养生等手段,积极主动地适应自然。此外,还要加强人性修养,培养“中和”之道,建立理想人格,与社会环境相统一。若个体适应调节能力较弱,不能对社会或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则人就会进入非健康状态,以致产生疾病。

(二)恒动观念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属性。世界上的各种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则是相对的、暂时的和局部的。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人类的生命具有恒动的特性,恒动就是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不变的、僵化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为恒动观念。

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一切物质都处于永恒的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世界是物质“气”的世界,物质气不停息地进行升降出入运动,物质世界因运动而存在。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为形、气两大类,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为形气相互转化。中医学用气的运动和形气转化的观点,来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生命是物质的,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自然合乎规律的产物。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

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种表现形式。气有阴阳,相互感应,就有动静。动静相互为用,促进了生命体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只有机体经常处于阴阳动态变化之中才能保持和促进健康。健康和疾病在同一机体内阴阳此消彼长的关系是二者共存的主要特点。阴阳动态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疾病。就疾病的防治而言,疾病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一切病理变化都是阴阳矛盾运动失去平衡协调,出现了阴阳的偏胜偏衰的结果。治病必求其本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动态平衡,体现了中医学用对立统一运动的观点来指导临床治疗的特点。

(三)辨证观念

中医学不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着共同的物质根源,而且还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事物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把生命健康和疾病看作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着的。中医学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为辨证观念。

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生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高度发展,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生命的本质就是机体内部的阴阳矛盾,以及机体同周围环境的矛盾统一。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人体的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人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社会有着密切联系。人体自身的结构、功能,也是形神合一的有机整体,在生理病理上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中医学强调从联系的观点去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去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四)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既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辨证的关键是“辨”,辨证的过程是对疾病的病理变化作出正确、全面判断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分析并找出病变的主要矛盾。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合而言之,辨证论治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出证候,并以证为据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付诸实施的过程。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四诊对病人进行仔细的临床观察,将人体在病邪作用下反映出来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根据“辨证求因”的原理进行推理,判断其发病的病因。再结合地理环境、时令、气候,病人的体质、性别、职业等情况具体分析,从而找出疾病的本质,得出辨证的结论,最后确定治疗法则,选方遣药进行治疗。这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