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气,也可称为四性,即为寒热温凉四性;此外,还有介于寒和热,温和凉之间,即不寒也不热,不温也不凉的平性食物。寒凉性食物常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多用于阳亢热证。温热性食物常具有温阳救逆、散寒等功效,多用于阴证寒证。平性食物则介于寒凉与温热之间,具有健脾、开胃、补肾、补益身体之功。甘味多有缓和补养作用,故能养阴和中,但多食则能壅塞气机而腠理不能。
每一种植物都有属性和味,并依据性、味,分别具有一定功能。食疗理论基本上是借用于中医药性理论的。有“寒热温凉四气”,又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以阳制阳,以阴制阴,以阳补阳,以阴补阴,这是中医治疗的常规和原则。四气,也可称为四性,即为寒热温凉四性;此外,还有介于寒和热,温和凉之间,即不寒也不热,不温也不凉的平性食物。寒凉性食物常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多用于阳亢热证。温热性食物常具有温阳救逆、散寒等功效,多用于阴证寒证。平性食物则介于寒凉与温热之间,具有健脾、开胃、补肾、补益身体之功。其间也有平而微寒或平而微温,多适用于一般病人,对身体虚弱,或久病而致阴阳二虚,或寒热错杂,或温热内蕴者皆适用。
食物之味分为甘、辛、酸、苦、咸五种。《本草备要》提出“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酸、苦、甘、辛、咸、淡实际上是六味,但习惯称五味。因性味不同,而阴阳属性各异,故《素问》提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五味各具不同的医疗功能,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味同者,作用相近;味不同,作用相异。辛味多有发散和行气活血的作用,故能解表、止痛、化瘀,过食则耗气。甘味多有缓和补养作用,故能养阴和中,但多食则能壅塞气机而腠理不能。酸味收敛固涩,故能治久泻、脱肛及遗精,多食则痉挛。苦味能燥湿、泻火、通便、健脾。咸味有软坚润下的作用,故能散结、治痰核瘰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