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发生与免疫因素有关。
1.常伴有免疫病 除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内表现外,常有虹膜炎、眼色素膜炎、结节性红斑关节炎、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溶血性贫血等自身免疫病。而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2.体液免疫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内含有高滴度血凝抗体,患者大肠组织内曾分离出作用于肠黏膜上皮的抗体,患者血清中抗大肠杆菌O14型的抗体能与结肠上皮抗原起交叉反应,专家研究发现,患者血清常含有一种(或几种)抑制巨噬细胞移行的因子等。
3.细胞免疫 患者的淋巴细胞与正常成人或胎儿的结肠上皮细胞共同培养,可使结肠上皮受损,说明患者的淋巴细胞已被致敏,出现了细胞毒作用,这种细胞毒作用可由大肠杆菌O14型等的菌体中提取的脂多糖刺激正常人淋巴细胞、激发K细胞而产生,细胞毒作用对本病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4.免疫复合物 荧光免疫技术显示本病患者结肠黏膜固有膜有IgG、补体和纤维蛋白原沉积的免疫复合物存在;本病的肠外并发症如关节炎、皮疹和血管炎等也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着有关。
5.模型复制 利用免疫学方法,可在动物中成功地制成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精神神经因素在本病的起始和延续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可见有些患者伴有焦虑、多疑、紧张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而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情复发或恶化,每与精神紧张、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等因素有关。这是因为大脑皮质活动障碍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而产生肠道运动亢进、肠血管平滑肌痉挛收缩、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形成结肠黏膜的炎症、糜烂及溃疡。采用精神疗法可收到一定效果。但近年来发现,本病有精神异常和精神创伤史者并不比一般人多见。可能有些患者由于疼痛折磨而继发精神障碍,成为加重病情的不利因素,但不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只是诱发因素而已。
本病因种族不同,发病差异悬殊。据统计,黑人的发病率仅为白人的1/3,犹太人比非犹太人多3~5倍。常为家族性,有血缘关系的患者亲属5%~15%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单卵双胎儿可同患本病。本病患者的组织相容抗原属HLA-B27者居多,尤其伴强直性脊柱炎者,属HLA-B27者可高达50%~90%。基于以上这些事实,可提示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病中占有一定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