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黄花夹竹桃Thevetiaperuviana(Pers.)K.Schum.(附图9)
别名:黄花状元竹、酒杯花
形态特征:小乔木,高达5m,富乳汁。叶互生,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10~15cm,宽约1cm。聚伞花序顶生;花萼、花冠皆为5裂,花冠黄色,漏斗状;喉部具5枚被毛鳞片;雄蕊5枚,生于花冠喉部。核果肉质,扁三角状球形;种子2~4粒,坚硬。花期5~12月,果期8月至翌年春季。
分布和生境:我国南部各省区有栽培。原产美洲热带地区。
毒性:全株含丰富的乳汁,有毒,种子毒性最大,食入可致死,并能引起流产。种子口服中毒的主要症状有口腔烧灼感、舌刺痛、喉干、呕吐、腹泻、瞳孔散大,对心脏作用与洋地黄相似,先兴奋,后抑制,继而麻痹。幼童食种子1颗、成人8~10颗可致死(Chopra等,1965;陈冀胜等,1987)。
化学成分及其毒理作用:果仁含强心甙最丰富,皮、叶较少。现分出的单糖甙已达数十种(Bisset等,1962),主要有黄花夹竹桃甙甲、乙(thevetinA,B)、黄花夹竹桃次甙甲(peruvoside)、黄花夹竹桃次甙乙(neriifolin)、乙酰基黄花夹竹桃次甙乙(cerberin)、黄花夹竹桃次甙丙(rwvoside)、黄花夹竹桃次甙丁(perusitin)(孙南君,1962;Cruz等,1977),表黄花夹竹桃次甙乙(thevefolin)(Frerejacgue等,1971)、葡萄榴黄花夹竹桃次甙甲(glucope-ruvoside)、黄花夹竹桃二糖甙(thevebioside)等(Bisset,1962)。还含有环烯醚萜甙类黄夹苦甙(theviridoside)和黄夹子苦甙(theveside)等(Sticher,1970)。
乙酰基黄花夹竹桃次甙乙有类似洋地黄的作用,是重要的副交感神经毒物;黄花夹竹桃次甙甲有明显的正性肌收缩力效应,其作用强度约等于哇巴因(ouabain)。猫静脉注射黄花夹竹桃次甙丙LD为0.11mg/kg,其活性稍高于甲(Bisset,1962),而在豚鼠是甲的5倍,且作用快,持续时间短(Rao,1973);豚鼠静脉注射黄花夹竹桃次甙乙LD为0.95 mg/kg,其作用机理是阻抑钾离子内流(江明桂等,19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