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胸腹按摩法 被按摩者取仰卧位,医师站在其一侧施术。具体按摩方法步骤如下:
(1)用拇指顺序点按胸部的膻中、乳根穴及腹部的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关元等穴。每穴点按30s,重复3遍。
(2)用双手拇指贴于胸前,其余四指贴于两腋下,相对用力提拿胸部肌肉,提拿一下,放松一下,同时由内向外移动,重复3遍。
(3)用双手拇指从膻中穴向两侧乳中穴分推,并沿肋间继续向外平推至胸侧,然后向下移一个肋间隙,再从胸中线开始沿肋间向外分推至胸侧,循序而下。到腹部时改用手掌分推,也是从腹中线向两侧分推,自上而下进行,最下至关元穴,重复3遍。
(4)用手掌先从腹中开始,顺时针环转按摩腹部,并由内逐渐向外环转,做30~50次。再以逆时针方向由外向内环转30~50次。
(5)用双手从一侧腹部开始向对侧拿捏,上下腹各做1遍。拿捏时,用双手拿捏起一块腹部肌肉(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轻轻提起稍停片刻,松开前移,再拿捏起另一块,放松再做,重复3遍。
(6)从腹中线向两侧分推,由腹上向腹下区依次分推,重复3遍。以上方法有宽胸理气、消食化积、调和脾胃之功效,对胸闷不适、腹胀、腹痛、胃肠功能紊乱等症有治疗作用。
2.脚心按摩法 日本的柴田和德根据中医经络学说,观察到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掌上都有相应的投影。经常搓脚心,能防治局部及全身的许多疾病。大脚趾是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两经的通路,可疏肝健脾,增进食欲,治疗肝、脾大;第四趾属足少阳胆经,能防治便秘、胁痛;小趾属足太阳膀胱经,能治疗小儿遗尿症,矫正女性子宫体位;脚底心是足少阴肾经涌泉穴所在,能治体虚肾亏。医学研究表明:脚掌上有通往全身的穴位,刺激脚掌能使末梢神经兴奋,激活神经和内分泌的功能,而且下肢与头部都会感到轻快,记忆力得到提高。常搓脚心使脚部的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能改善局部的营养状况,并增强全身血管内皮的弹性,对大脑产生良性刺激。适用于伴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的患者。脚心的按摩方法是:每天早晨或睡觉以前,先用热水洗脚,然后脚心向内,先左、右来回按摩,再前后按摩,最后转圈按摩,直至局部发热感到舒适为度。
3.小腹按摩法 此法可自行按摩,先让腹肌放松,用双手掌面贴于两侧小腹部位,按顺、逆时针方向尽量用力做上下回旋按摩,使腹部感到温热,并让热量逐渐散发。每次持续操作10min左右,每日坚持早、晚各1次。按摩腹部能使心脏的血液流通,并且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反射性刺激腹部天枢、大横、腹结等穴,增加腹肌及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强胃肠内壁肌的张力及淋巴功能,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增加,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促进排泄。此法主要适用于便秘患者。
4.命门按摩法 按摩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是一种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养生保健方法。本法应在早晨起床和晚上入睡前各进行1次。按摩时采用顺时针方向,手法适中,以舒适为度。每次按摩时间可因人而异,如身体状况较差者,可以间歇式地按摩之,也可由他人协助完成,但均要按摩至命门穴有温热感为宜。中医学认为;命门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因此,对命门穴位的按摩,可以有效地促进机体血液循环,调节心、肾功能,对各脏腑组织起温煦、生化、濡润、滋养的作用,并增强全身免疫功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5.擦背疗法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背部皮下有一种奇特细胞组织,平时处于休眠状态,当其受到摩擦刺激时,这种组织细胞就会活跃起来,进入血液循环,进一步发展成长为网状细胞,对外部侵入机体的微生物具有吞噬作用,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中医早有论述,认为机体背部有主一身阳气的督脉和贯穿全身的足太阳膀胱经,经脉上有大椎、命门、肓门、膏肓、脾俞等重要穴位,擦背可刺激这些穴位,活血通络,养心安神,调整各脏腑器官功能,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故有治疗和保健作用。具体做法是每天中午、睡前各1次,用温热毛巾揉擦背部,每次3~5min,力度以感到适中为度,长期坚持对各种慢性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祛病健身方法。
6.背撼疗法 人的背部现在已知有200多个穴位,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背撼疗法,以背靠大树或砖墙,是借用大树或墙壁行自我按摩背部,刺激末梢神经和穴位,促进经络畅通和血液循环,进而增强新陈代谢,以达祛病健身效果。这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穴位按摩疗法。具体做法是:任选粗壮的大树(松、柏、杨、柳、槐均可)一棵或凹凸不平的砖砌墙一堵。背靠树干(或墙)站立,后背离树干(或墙)约5cm,全身放松,两臂下垂,舌抵上腭,双唇自然合拢,排除杂念、思想集中用背部碰撞树干(或墙),约1s碰撞一下,随碰撞节奏自然呼吸。碰撞顺序可自背部上方由脊中-左背-右背,再换成背部下方由中-左-右的顺序碰撞,整个背部争取全都碰撞到。早、晚各1次,如此持之以恒地治疗下去,对祛病健身,疗效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