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步入中年以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肾动脉发生硬化,易引起肾动脉狭窄,造成顽固性高血压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中医治疗此病以调理脏腑功能和疏通经络气血为主,以治本为目的。中药药理作用广泛,副作用小,从多个环节治疗疾病。例如丹参、泽泻及蒲黄等中药,既有降血脂作用,又能抗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能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还能活血化瘀、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治动脉血栓形成。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些抗动脉硬化的中药。
(1)蒲黄 蒲黄属于活血祛瘀类中药,主要药理作用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等。
蒲黄的降脂实验表明,蒲黄是通过抑制食物中的胆固醇从肠道的吸收来实现的;临床观察发现,蒲黄有良好的降低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性的作用;同时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并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另外,蒲黄还可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前列环素升高,血栓素A2降低,使血栓素A2/前列环素比值维持正常。蒲黄的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不同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
(2)月见草油 月见草油是从月见草植物种子中提取的植物油。月见草油及其钠盐具有较强的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显著地降低各项血脂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减轻病变有显著效果。临床观察发现,口服月见草油(3~4克/日)后,可使血胆固醇、三酰甘油和β脂蛋白降低,而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
(3)甘草 甘草性平、味甘。其功能为补益心脾、润肺止咳、泻火解毒、缓急、调和诸药。甘草对正常人的脂质代谢无影响,但是大部分高血压病人服用甘草甜素后,血清胆固醇下降,减轻血管病灶并且阻止大动脉及冠状动脉病灶的发展,这与甘草的抗炎及抗免疫作用有关。给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症等病人每日口服甘草甜素150~200毫克,观察2个月,发现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如血清脂质、总脂质、总胆固醇、中性脂肪、β脂蛋白、磷脂质、游离脂肪酸等明显降低,且血清白蛋白增加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的改善。
(4)当归 当归,性温,味甘、辛,功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滑肠。当归主要成分有阿魏酸、丁二酸、腺嘌呤、棕榈酸及亚油酸等。当归及其成分阿魏酸的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作用,对血管壁来说,当归具有保护内膜不受损伤的作用,使脂质在动脉壁的进入和移出保持正常的动态平衡,抑制脂质沉积于血管壁上;并可阻止附壁血栓形成。
(5)夏枯草 夏枯草性寒,味苦、辛。入肝胆经,为清肝火,散郁结之要药。能软坚散结,消除瘿瘤。从早开始,就有人利用其散结功能治疗冠心病及动脉硬化,取得了良好的功效。夏枯草能延缓主动脉中粥样斑块的形成,治疗动脉硬化并发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者效果良好。
(6)生姜和干姜 祖国医学认为,其味辛热,归脾、肾、胃、心、肺经,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生姜和干姜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升压及强心作用,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保护胃黏膜和抗溃疡作用,保肝利胆作用,还具有抗炎作用和抗氧化作用。国外研究了姜50%乙醇提取物对胆固醇饮食家兔的血脂和组织损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口服姜提取物后,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比自然恢复组下降了55.8%和52.6%,使总胆固醇/磷脂比值下降24%,降低了肝脏和动脉中胆固醇、三酰甘油和磷脂的含量,使其接近正常值,并使动脉壁的斑块面积从39.8%下降至13.5%,表现出了较强的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7)丹参 基础医学研究认为,丹参具有清除氧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作用。丹参通过保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清除氧自由基使动脉内皮细胞不受脂质过氧化损伤,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另外,抑制动脉内膜增厚和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也是丹参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之一。在减少低密度脂蛋白中过氧化物的含量方面与维生素E的作用相近。
(8)罗布麻 动物实验证明,高胆固醇血症大鼠经罗布麻处理后,血清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和动脉硬化指数,以及肝脏中胆固醇浓度均明显降低,仅血清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增加。提示罗布麻有降低胆固醇浓度,防止动脉硬化形成的作用。
(9)川芎 中医学认为,川芎有行气及活血化淤的功效。将川芎嗪注入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后,发现该组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明显减少,血清胆固醇及血浆内皮素-1亦明显降低。故推断川芎嗪能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改善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实现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10)赤芍 赤芍味苦,性微寒,功效为清热凉血,祛淤止痛。临床应用表明,赤芍有改善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临床症状、血小板功能和花生四烯酸代谢的作用,并能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还能使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减少,具有肯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11)山楂 山楂的功效为消食化积,活血散瘀。中医常用来治疗食滞不化、脘腹胀满、腹痛泄泻及产后瘀阻腹痛等证。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生山楂治疗高脂血症、冠心病及高血压病。山楂有降血脂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有抗衰老作用,有强心、降压、增加冠脉血流量、抗心肌缺血及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山楂无毒性,可长期服用,既可作为防治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又可作为老年保健抗衰老的常食品。
(12)何首乌 何首乌在中药学上属于补血药,有补益精血、润肠通便、解毒及截疟的功效,一般用量为10~30克。一般认为,制首乌能补肝肾、益精血,兼能收敛,不燥,不腻,不寒,为滋补良药,常配伍当归、菟丝子、枸杞子等用来治疗精血亏虚、须发早白及腰酸脚软等证,疗效颇佳。生首乌补益力弱,且不收敛,有截疟、解毒及润肠通便的功效。常配伍黑芝麻、火麻仁及当归等润肠养血药,以治疗精血不足、肠燥便秘等,每获良效。
(13)茶叶 茶叶有清醒头脑,除烦渴、消食、利尿、解毒、止泻及减肥等作用。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茶叶中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生物活性成分,并证明在抗衰老、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癌抗癌、抑菌治痢、减肥、兴奋神经中枢、利尿消食、活血化瘀、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动物实验证明,茶叶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茶色素,可降低血液黏滞度及凝固性,抑制血栓形成;抑制细胞对血清脂质的摄取,加速清除或分解已进入主动脉壁的胆固醇;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和降低其通透性。
(14)大蒜 大蒜性温、味辛,有行滞气、暖脾胃、散肿结、解百毒及健身延年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蒜有抗诱变、抗过氧化作用,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有免疫增强作用和抗炎、抗肿瘤作用。有降低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明显阻止高胆固醇饲料所致家兔高脂血症、高血液凝固性和主动脉脂质沉积。大蒜素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降低血糖水平。
总之,大蒜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降血脂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防治老年人血液黏稠及脑血栓形成均有益处。因此,提倡多吃大蒜,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15)女贞子 女贞子可“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病,久服肥健,轻身不老”,有补益肝肾、强壮腰膝、清热明目、养心安神及延年益寿的功效。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发现,女贞子具有抗过氧化、抗突变、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降血糖和免疫调节等作用,适宜治疗老年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等,对心血管系统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脉血流量等作用。有人用女贞子浸膏片每日30克,共服用两个月,治疗80例冠心病病人,心绞痛缓解率为80%,心电图改善率为55%。
(16)三七 三七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益气补血、安神强身、健脑益智及调补五脏的功能。中医常用来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吐血、咯血、鼻出血、冠心病、贫血及胃脘痛等。
现代研究发现,三七的化学成分与人参相似,主要含有皂苷类及黄酮类,有止血、散瘀和补血作用,有抗氧化作用和调节免疫功能,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和抑制双向调节作用。对代谢和内分泌系统也有重要作用。三七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可使动脉血管壁脂肪沉着显著减轻,有明显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17)姜黄 姜黄为活血祛瘀药。味辛、苦,性温。有破血行气和通经止痛的功效。中医常用姜黄配伍当归、白芍、红花及延胡索等以通经止痛、破血行气,治疗经闭腹痛等证。现代研究证明,姜黄有抗炎、抗氧化、抗凝、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等作用。
(李秀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