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脂蛋白和载脂蛋白
由于胆固醇和三酰甘油都是疏水性物质,不能直接在血液中被转运,同时也不能直接进入组织细胞中,它们必须与血液中的特殊蛋白质和极性类脂(如磷脂)一起组成一个能溶于水的球状巨分子,才能在血液中被运输并进入组织细胞,这种球状巨分子复合物称作脂蛋白。
脂蛋白由两部分组成:外壳和核。脂蛋白外壳含载脂蛋白、游离胆固醇和磷脂;脂蛋白核由胆固醇酯和三酰甘油组成。在脂蛋白分泌和结构完整保持与分解代谢方面,血脂的运载工具——载脂蛋白起关键作用。临床上多是通过测定血液内各种脂蛋白的多少来了解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脂蛋白中蛋白质部分称为载脂蛋白。载脂蛋白在肝和小肠黏膜细胞中合成。目前已发现了十几种载脂蛋白,如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C(apoC)、载脂蛋白D(apoD)、载脂蛋白E(apoE)等。载脂蛋白在分子结构上具有一定特点,往往含有较多的双性α-螺旋结构,表现出两面性:一面可与水溶剂及磷脂或胆固醇结合,构成脂蛋白的可溶于水的一面;另一面可与脂类结合,构成脂蛋白的疏水核心区。载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稳定血浆脂蛋白结构,作为脂类的运输载体。
(二)脂蛋白的分类
用超速离心法可把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用电泳法可把血浆脂蛋白分为以下4类:乳糜微粒、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α-脂蛋白。脂蛋白具有微团结构,非极性的三酰甘油、胆固醇酯等位于核心,外周为亲水性的载脂蛋白和胆固醇磷脂等的极性基因,这样使脂蛋白具有较强水溶性,可在血液中运输。
1.乳糜微粒 乳糜微粒(CM)是血液中颗粒最大的脂蛋白,由饮食后脂类吸收后形成。乳糜微粒的核心脂95%为三酰甘油,因而密度极低,其主要功能是运输外源性三酰甘油。从食物中吸收的三酰甘油等在小肠上皮细胞内质网中重新合成乳糜微粒,然后经淋巴运送至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将三酰甘油送到脂肪细胞及肌肉组织中。正常人空腹12h后,血液中无乳糜微粒,所以血脂检查中无乳糜微粒这一项。乳糜微粒是血液运送饮食中三酰甘油及胆固醇的主要形式。
2.极低密度脂蛋白 极低密度脂蛋白是身体内部产生的三酰甘油的主要形式,主要在肝内生成,主要成分是肝细胞利用糖和脂肪酸(来自脂动员或乳糜微粒残余颗粒)自身合成的三酰甘油,与肝细胞合成的载脂蛋白apoB100、apoAI和apoE等加上少量磷脂和胆固醇。小肠黏膜细胞也能生成少量极低密度脂蛋白。
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运输肝中合成的内源性三酰甘油,极低密度脂蛋白及乳糜微粒因三酰甘油含量高,而称为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正常的极低密度脂蛋白不具有致粥样硬化作用,而糖尿病病人由于其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功能不正常,可引起动脉壁的胆固醇酯沉着,而被认为有致粥样硬化作用。
3.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LDL)由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化而来,含胆固醇40%,游离胆固醇10%,三酰甘油6%,磷脂20%,蛋白质24%。低密度脂蛋白是血浆中含胆固醇最多的脂蛋白,是肝分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降解产物。低密度脂蛋白分子量较小,可穿入血管壁,在内皮下滞留的LDL-C被修饰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巨噬细胞吞噬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后形成泡沫细胞,后者不断地增多、融合,构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大量研究提示,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将持续发生一系列的慢性炎症反应。所以有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而LDL-C可能是这种慢性炎症的始动和维持的基本要素,低密度脂蛋白是致粥样硬化的首要脂蛋白,因此是众多脂蛋白中最应该积极控制的成分。
4.高密度脂蛋白 血中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主要来源是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等脂蛋白在血浆中降解所释放的表面成分。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转运细胞膜上胆固醇与磷脂。高密度脂蛋白通过多种方式转运组织中的胆固醇,可将泡沫细胞中的胆固醇带出来,转运给肝进行分解代谢,从而阻止游离胆固醇在动脉壁和其他组织积聚。也有研究提示,HDL-C还可能通过抗炎、抗氧化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肝代谢转变成胆汁酸排出体外。故目前认为高密度脂蛋白与冠心病发生呈负相关,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抗冠心病的保护因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