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脂异常往往由于遗传因素或后天环境因素所致,其中生活方式不良所致原发性高脂血症在临床上最为多见。
(一)遗传因素
遗传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血脂异常,可能发生在细胞水平,主要表现为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缺陷及细胞内某些酶的缺陷,也可发生在脂蛋白或载脂蛋白分子上,多由基因缺陷引起。国内最常见的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不少见于近亲结婚者。
(二)饮食因素
高脂饮食主要是指富含脂质和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的脂肪和内脏。因动物性食物中含饱和脂肪酸较高,不饱和脂肪酸较少,而饱和脂肪酸与肥胖、超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饮食不当可引起机体的脂质代谢失衡,血液中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增多,而导致高脂血症。此外,糖类摄入过多,可影响胰岛素分泌,加速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引起高三酰甘油血症。胆固醇和动物脂肪摄入过多与高胆固醇血症有关。其他膳食成分长期摄入过量及膳食纤维摄入过少也与本病发生有关。
(三)肥胖症
当膳食中摄入的能量和脂肪日渐增加,体力消耗却日渐减少,食入的能量高于能量的消耗时,脂肪组织就积聚下来,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随之增加。体重指数(BMI),其计算方法为:BMI=体重(kg)/身高(m)2。BMI数值在18.5~23.9即为体重适宜;<18.5为消瘦;≥24即为超重(超重是比较轻度的肥胖);≥28为肥胖。
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提出肥胖症是一种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慢性疾病。近几十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肥胖具有在世界各国流行广泛以及全球增长迅速的特点。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与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92年)相比,2002年中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8.6%和80.6%,达到17.6%和5.6%,近10年间肥胖人数增加了1亿人。其他一些大规模的研究也证实此种变化趋势。2002年中国居民中超重者约2.0亿人,肥胖者约6 000万人,如按2006年全国人口估计,18岁以上超重者和肥胖者分别达2.4亿和7 000万人。
肥胖者发生冠心病的概率远高于非肥胖者。其原因有:①体重超过标准,引起心脏负担加重和高血压;②肥胖者多喜欢吃油腻食物,进食过多的饱和脂肪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③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高脂蛋白血症,使血液黏度增加,血液凝固性增加,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微循环障碍及冠状动脉栓塞;④肥胖者脂肪组织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触发体内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⑤体力活动减少,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削弱或不足。同时肥胖时体重负担增加,也是促进冠心病产生心力衰竭的原因之一。
此外,肥胖症患者往往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和葡萄糖耐量异常。
(四)糖尿病
许多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原发性血脂代谢紊乱,约40%可继发高脂血症。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最常出现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代谢紊乱。当胰岛素严重缺乏伴酮症酸中毒时,上述两种脂蛋白均显著增高,不伴酮症的轻型患者,可正常或极低密度脂蛋白轻度增高,经胰岛素治疗后可好转。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者更多见。临床资料表明,这类糖尿病患者大多症状不明显,仅由于冠心病、卒中或其他周围血管疾病前来就诊,进一步做血糖检查才被发现,在控制体重、限制糖类摄入后,这类患者的血脂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血脂异常可加重糖尿病,更容易导致脑卒中、冠心病、肢体坏死、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等,这些远期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残疾或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五)缺乏运动
缺乏运动是造成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运动能引起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增加的事实,已越来越为医学界和公众所接受。运动和体力活动可使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水平下降,并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助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首次发病,经常运动对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后以及旁路移植术和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的康复有促进作用,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复发。
研究表明,较快步行使热量消耗达到每分钟29.3kJ(7kcal),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每天保持中等量运动的人与无任何体力活动人的相比,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