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病例的60%~70%,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病例的30%~40%,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又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脑血栓
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黏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多见于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任何一段脑血管内,但在临床上却以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较常见。患者表现为中枢性偏瘫、面瘫及对侧肢体感觉减退。
(二)脑栓塞
脑血管被血流中所带的栓子阻塞而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病,称作脑栓塞。由于栓子阻塞了脑血管造成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这种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以下的青壮年多见。起病急骤,常于数秒钟至2~3min达到高峰。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统称为脑梗死。
(三)短暂性脑缺血
脑血管没有真正堵塞,只是暂时性缺血,也可以造成一过性脑损害的症状,称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卒中”。其临床特点是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如复视、失语、半身麻痹、晕眩等症状,数分钟后达到高峰,持续数分钟或十余分钟缓解,不遗留后遗症;而且这种情况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似。发生短暂性脑缺血的原因颇多,诸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原因。而过度用脑,情绪激动,寒冷,劳累则可促其发生。
(四)脑出血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由于脑内动脉破裂,血液溢出到脑组织内。高血压和高血压引起的小血管病变是导致脑出血的最常见病因。中老年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情绪激动或活动时突然发病,可有严重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症状,并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即可确诊。
(五)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 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颅内动脉瘤是最常见的病因(占50%~80%)。本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可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重者可突然昏迷甚至死亡。以中青年发病居多,起病突然(数秒或数分钟发生),多数患者发病前有明显诱因(剧烈运动、过度疲劳、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等)。主要症状为头痛,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表现是突发异常剧烈全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