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静养生观,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一方面在我国古籍中,有极其丰富的以静养生的论述;另一方面有生活实践的证据。例如,《大学》一书中有一段孔子的话曰:“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说:入静在学习、创作、开发智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又如,“灯用小柱”论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此学说是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提出的,他本人活了一百多岁,九十多岁时还在从事著作。
善于直观想像的中国人,从生活和观察动物中也得到了“静养”的启示,如报上曾刊载过一篇幽默小品:
丈夫叹道:“我的体质越来越差了。”妻子教训他:“野象能活200年,而驯养的象只有80年寿命;牧羊犬能活27年,而家犬只能活13年。生命在于运动嘛,谁叫你一天到晚像缩头乌龟一样不动?”不料丈夫却反唇相讥地说:“亲爱的,请问乌龟能活多少年啊?”
是啊,乌龟是最少运动的动物,却是动物中最长寿者,海龟可活800年,甚至有活一千多年的。
另外,前苏联雅库茨克共和国的金矿工人,从永久冻土地区挖出的西伯利亚四指鲵(一种水陆两栖动物——娃娃鱼),并使之重新复活,其年龄已100岁。是什么原因使这些生物的寿命如此之长?根本原因在于其代谢率降到了最低点。此时,它们虽然没有能源收入,但由于几乎没有支出,靠原有的能源积蓄也能长久地生活下去,这就给人们一个启示,如果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新陈代谢率,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期限。
老鼠与蝙蝠大小相似,体重相近,但蝙蝠的寿命是老鼠的5倍。科学家认为,老鼠习性爱动,能量消耗大,故寿命短,蝙蝠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洞穴里,只在晚上出来飞几小时,白天则完全停止了活动,代谢率很低,故寿命明显增长。
郭沫若在《静坐的功夫》一文中指出:“静坐这项功夫,在宋、明诸儒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而来,但我觉得,当源于颜回,《庄子》上有颜回‘坐忘’之谈,这怕是我国静坐的起源”。颜回的静坐外遗其形,内超其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它表明静坐可以达到高超境界。
钓鱼也是一种静坐的功夫,垂钓时需要心情平静,环境宁静。静,对钓鱼有好处,对人的心血管系统也有好处,在静的环境中垂钓,人的心脏搏动有规律,血压也较稳定。垂钓对治疗中老年人高血压和神经衰弱有良好的效果,不少高血压患者通过钓鱼、静坐,自我感觉良好,血压也逐渐趋于正常。还有些人,常为失眠所苦,大多是用脑过度,精神高度紧张造成的,经过垂钓、静坐、精神放松后,病情就好转。正是“湖边垂钓胜补药,养心养性病邪除”。
静坐、静养中还可进行“冥思遐想”,以意念与疾病作斗争,是理想的心理疗法,也是松弛思想的一种“体操”。冥想时可以在安静环境中想象绮丽的风光、美妙的鸟语,灿烂的星光、壮丽的山川等,这些对健脑提神大有好处,若在静养中适当运动,动静结合,更有益寿延年作用。
按照“生命在于运动”的理论,运动能增强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率,加速体内的能量转化,从而增加了熵值(熵,可理解为混乱程度)。因此,运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引起体内熵值的减少,又会引起体内熵值的增加。运动后机体的总熵值,应视这两者的差额而定。若得失相当,运动就失去了意义;若增加大于减少更是得不偿失;只有减少大于增加才有收获。但所减少的熵值有相当一部分被增加的熵值所抵消,运动中也会有磨损,这样也打了折扣,运动量越大,折扣也越大。说得通俗些,运动使人体各器官组织磨损很多,运动部位的器官组织,特别容易损伤,这是运动不利的一面。
现代的许多体育运动项目,习惯上不归作养生范围,体育锻炼可分为竞技体育和保健体育。前者运动过度,而过度运动对健康不利。
“养生”这个词十分诱人,它反映了古人在保护健康上一种非常深刻的见解。据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所指的“养”是相对于“用”而言的,“养”首先是不“用”。因此,“养生”一词,从其本义来说,应该是减少人体的消耗,减少消耗就是降低新陈代谢率。显然,这种理论与“生命在于运动”,即主要通过提高新陈代谢率来增进健康的观点是对立的。现代体育都是通过提高新陈代谢率增进健康的,因而不属于养生范畴。当然,“养”与“用”不是绝对对立的,正如“生命在于运动”的理论并不绝对排斥休息静养,而以静养生减少消耗的理论,也不是绝对排斥运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