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身运动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

健身运动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运动量的问题是运动的核心问题之一。运动量要“吃饱”才会发挥作用。总之,自己要把握好自己的运动量,让自己的运动量“吃饱”,才可收到健身的效果。有些人虽锻炼运动,但效果不明显,其原因多为运动量未“吃饱”。当然,运动强度过大,过犹不及,也不好,也值得注意,但多数是运动量未“吃饱”所致。从而体会到一定要“吃饱”运动量,这一点十分重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提倡长跑,认为“不吃苦,便没有收获”,跑到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才算“够格”,使许多人不适应,但为了健身还在竭尽全力。世界各地也以美国为榜样掀起了长跑健身热,当时的统计数字显示,美国长跑健身的人数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这个潮流也传到我国,当时的青、中年也开始了长跑健身,尤其是在中学、大学。“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运动中,长跑占着最显著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美国出了个著名的健身倡导者——慢跑专家吉姆·费克士。他首倡健身慢跑理论,认为慢跑健身最有效,即慢跑是最好的健身方法,并写了一本畅销书(据说发行了900万册,再版了17次)《慢跑指南》。很快在美国及世界各地传播开来,一时慢跑成风,费克士被称为“慢跑之父”。较之长跑,慢跑的运动强度小得多了。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美国的权威学者又提出“健身运动还是步行好”,并出现了“最好的运动是步行”的提法,似乎运动量、运动强度在逐步“降调”、“降格”。

但习惯于长跑的人有的却依然留恋着长跑,他们受慢跑理论的影响,由长跑改为慢跑,不情愿地把跑速降了下来,以比步行快不了多少的速度来慢跑健身。试着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总觉得不适应,汗出不来,劲使不出,而且,越跑越有一种疲惫、沉重感;身体的抵抗力也下降了、睡眠不佳、饮食锐减,还有什么健身效果可言呢?于是又在跑步时加快了速度。他们还发出这样的疑问:健身运动一再“降调”下去,或许很快就要改为“静坐”了,那时还有什么运动量可谈?专家的研究是否单是为了适应老年人群,把健身者的范围缩小了,须知要健身的并不都是老年人吧!

运动量的问题是运动的核心问题之一。它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就一个人来说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情况(例如体虚或亚健康时,身体强健时和病后)下也是不同的。一个人的运动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便有加大运动量的要求,这样才可继续产生锻炼作用。例如练跑步,一开始跑3圈已很累了,跑了一段时间后,逐渐适应了,便要跑4圈,适应后,还要跑上5圈。此时再让他跑3圈,便感到“吃不饱”、“不过瘾”,起不到锻炼意义了。运动速度也如此,根据巴甫洛夫学说,条件反射的速度和刺激的强度有直接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大,条件反射速度越快。健身时没有一定运动量的刺激,就不能起到改善人体健康水平的作用。运动量要“吃饱”才会发挥作用。运动员训练都采取大运动量训练,没有运动量就不会出成绩。在健身运动中也有个运动量的问题。对不同的人运动量也不相同,不能快跑就慢,慢跑不能就快走或走步,甚至散步,打太极拳,扭秧歌。总之,自己要把握好自己的运动量,让自己的运动量“吃饱”,才可收到健身的效果。这也是在健身运动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有些人虽锻炼运动,但效果不明显,其原因多为运动量未“吃饱”。当然,运动强度过大,过犹不及,也不好,也值得注意,但多数是运动量未“吃饱”所致。对此,有人有这样的体会:过去常感头昏,体乏,也坚持慢跑健身锻炼,即使下雨下雪也坚持不断,外面实在跑不成,就坚持在家里原地跑,跑速比走要快一点,每天慢跑30分钟。但运动量未“吃饱”,因而效果不显,便加快了慢跑速度(掌握脉搏适度标准,脉搏十年龄=170),增加了慢跑时间,还真收到了显著效果:头不昏、体不乏了。从而体会到一定要“吃饱”运动量,这一点十分重要。正如运动保健专家杨静宜教授所说:“强度过低,锻炼无效;强度过大,非但不能提高体质,还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健身没有一定的运动量的刺激,就不能改善机体的体质和健康水平。运动健身要“吃饱”肯定没错,但要注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运动量也应不同,对于不同体质的人,只有自己把握好自己的运动量,才能收到理想的健身效果。体质提高后,运动量就会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