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致热原性发热

什么是致热原性发热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认为这些致热原作用于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使其被激活而生成和释放出白细胞致热原,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改变其功能状态,从而影响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产热增加,散热降低,引起体温上升,出现发热反应。炎症性发热疾病时,病灶充血明显,致热原吸收较快,渗出液中中性粒细胞越多,渗出范围越大,则发热来得越快,热度越高。

大多数患者的发热系由致热原引起的,如各种病原体、细菌、细菌内毒素、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渗出液中的“激活物”、某些类固醇、异种蛋白等,在体内产生致热原,称为内生性致热原。目前认为这些致热原作用于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使其被激活而生成和释放出白细胞致热原,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改变其功能状态,从而影响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产热增加,散热降低,引起体温上升,出现发热反应。

致热原性发热可见于下列情况

(1)炎症性发热疾病时,病灶充血明显,致热原吸收较快,渗出液中中性粒细胞越多,渗出范围越大,则发热来得越快,热度越高。而增生性炎症(如结核病)致热原来自大吞噬单核细胞,其数量不多,产生致热原较少,再因吸收进入血液的速度也较慢,故发热较慢,热度较低。

(2)炎症病灶内虽有渗出液的中性粒细胞及致热原积聚,若周围组织增生形成包裹或机化,则致热原的吸收较慢,表现为中度发热、低热,甚至无热。但是当囊内压力增加(如渗出液增多)或屏障被破坏(如挤压疖、痈等)时,则可由无热或低热转为高热。反之,由急性渗出性炎症转为慢性增生性炎症时,则可由高热转为低热。致病微生物从病灶大量进入血液中,可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引起大量内生性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也可出现弛张热或消耗热。

(3)无菌炎症的发热,是由于某种损伤(如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等)和因供血障碍,引起组织坏死时,发生白细胞浸润的炎症,炎性渗出物中的蛋白质和白细胞吞噬组织碎片后,均能激活白细胞并生成和释放白细胞致热原,而产生发热。

(4)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热,因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中性粒细胞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故致发热。

(5)致热类固醇的发热,是由于类固醇致热原引起的发热,如周期热、肾上腺性征异常症、肾上腺肿瘤、慢性肝炎、肝功能异常以及应用原胆烷醇酮治疗等,均可使体内游离原胆烷醇酮增高,在血浆中的游离型增高(正常血浆中原胆烷醇酮呈结合状态,游离部分浓度低),能使中性粒细胞释放内生性致热原,而引起发热。

(6)肿瘤病人的发热,可能是组织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形成白细胞释放内生性致热原。也有认为是肿瘤细胞的自身免疫因素激活白细胞释放内生性致热原。再有认为即是肝癌、肾上腺癌引起游离型原胆烷醇增高,产生致热原。还有认为是某些肿瘤组织本身(如淋巴网状细胞瘤)可含有致热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