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汗和盗汗的自检

自汗和盗汗的自检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大汗淋漓的病人,应及时请医生诊治,以免发生虚脱等危险情况。盗汗是肾阴虚所致,如癌症、风湿热患者、肺结核、肾结核等多有盗汗症状,特别是肺结核患者在浸润期的明显信号就是盗汗。盗汗是指在睡眠中出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中医对盗汗很早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称为“寝汗”。

在未受到外界的任何影响下,全身出汗不止,即自汗,俗称“虚汗”,一般白天自汗现象较多。自汗是内分泌功能紊乱、汗腺功能不全的征象,中医认为是气血虚弱或阳虚所致。有时伴有出汗后身体发冷,疲乏无力。

自汗是指在白天,精神清醒的状态下,人体不因服用发汗药或剧烈活动、天气炎热、衣被过厚等因素而动辄自然汗出者。多见于身体虚弱的儿童,或体弱、产后、久病、重病的人。临床常见症状为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常伴气短无力、懒言寡语、疲乏嗜卧、面色无华、容易感冒、食欲缺乏、四肢不温、汗出后身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腹胀腿肿、恶寒恶风等。

现代医学中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等病可出现自汗症状。

中医学认为自汗为气虚、阳虚所致,自汗的形成是由于营卫不和、脾肺气虚、胃热炽盛等致卫气不固,津液外泄而出现自汗现象。

对于患自汗的病人应加强护理,勤换衣被,并随时用柔软干净的布擦身,以保持皮肤干燥。不要直接吹风,以免感冒,发生其他病变。多给患儿饮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切忌辛辣肥甘之品。对于大汗淋漓的病人,应及时请医生诊治,以免发生虚脱等危险情况。

盗汗的特征是入睡后无感觉地浑身出汗,醒后则汗止,盗汗常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月经不调、发热、咳嗽、胸痛、咯血等。盗汗是肾阴虚所致,如癌症、风湿热患者、肺结核、肾结核等多有盗汗症状,特别是肺结核患者在浸润期的明显信号就是盗汗。

盗汗是指在睡眠中出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像盗贼一样偷偷地泄出来。

中医对盗汗很早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称为“寝汗”。“寝”是指睡觉,有个成语叫“废寝忘食”,是说顾不得睡觉并忘了吃饭。很显然“寝汗”就是在睡觉的时候出汗。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形象地用“盗汗”来命名人们在睡梦中出汗这种病证。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均沿用此名,迄至现今不论是医生还是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盗汗是一种什么样的病证。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很大。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00许或在觉醒前1~2个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液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症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得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脱证”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盗汗多发生于小儿、年老体弱、妇女更年期等。中医认为引起盗汗的原因多为阴虚内热为所致。小儿以内热多见。

一是脾胃积热,脾胃积热的患儿,可见饮食旺盛或减退,精神好,大便秘结,常数天一行,虽然消瘦也不感疲乏,一天到晚玩耍不停。

二是阴虚内热,由于长期盗汗,使津液耗损过多,这种患儿表现为唇舌红干,手足心热,口干,大便数天一行,粪干且呈粒状。

小儿出现盗汗,首先要及时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对于生理性盗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采取相应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导致高热的因素。如,孩子睡前活动量过大,或饱餐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夜间出汗,就应该对小儿睡前的活动量和进食量给予控制,这样也有利于睡眠和控制小儿肥胖,有益于小儿的身心健康。有的小儿的夜间大汗,是由于室温过高,或是盖的被子过厚所致。冬季卧室温度以24~28℃为宜。被子的厚薄应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一般说来,若家长注意到上述几种容易引起产热增多的诱因,并给予克服,出现盗汗的机会会自然减少。即使小儿偶尔有一两次盗汗,也不必过分担心,盗汗所丢失的主要是水分和盐,通过每日的合理饮食是完全可以补充的。

发现自汗和盗汗现象后,应注意休息和调理生活,加强营养,并应查明病因,及时进行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