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评价标准
如果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这个人的心理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与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与别人的差别等。这种自我评价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2.心理测验标准
心理测验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成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心理测验也存在误差,目前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3.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
这种标准最客观,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4.外部评价标准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一般就是正确的。即使旁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表现判断当事人是不是有问题。
5.社会适应性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有心理异常。其具体表现为:
(1)忧郁。由于各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狭隘。心胸太狭窄,斤斤计较,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残暴。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敏感。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他人,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