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市场化和信息科技引领智慧医疗和医学创新研究

以市场化和信息科技引领智慧医疗和医学创新研究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场行为需要靠完全的信息来指导市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打破医疗服务的信息不对称性和垄断性,以此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信息占有量的不完备将会导致交易行为的盲目性,从而误导资源配置,导致市场失灵。这些论述都是从医疗行业的特征论证医疗市场的市场失灵现象。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失灵”的现实状况,集中体现在公平和效率双重缺失。

市场行为需要靠完全的信息来指导市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打破医疗服务的信息不对称性和垄断性,以此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信息占有量的不完备将会导致交易行为的盲目性,从而误导资源配置,导致市场失灵。

在医疗服务提供过程中,由于医学知识复杂精深,一个医学生要经过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学习,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化学等数十门学科的学习,以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全科等多门临床医学的学习,再加上多年临床经验积累才能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医学知识和诊疗行为具有高度专业性,医方掌握的信息远远多于患方,医生处在绝对的信息强势地位,会导致“供方诱导需求现象”,从而使市场价格大大高于均衡价格。

一般认为造成医疗服务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医疗行业本身的特点所致,如李玲认为:“医疗行业存在着不确定性、外部性、垄断性和信息高度不对称性等特征。”医疗行业的不确定性主要是因为医疗行业借助于人的主观判断太多,医务人员各人之间千差万别,得出的结论具有明显不确定性,即使有的疾病有明确的治疗指南,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同。顾昕认为:“医疗服务是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性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的私人物品。”这些论述都是从医疗行业的特征论证医疗市场的市场失灵现象。所谓外部性就是外部因素影响(如个人传染病的治疗好坏能影响到身边人的传染病患病)会扭曲价格机制;因为医学必须是经过专门医学教育且取得行医资格的人员才能提供,因此具有一定垄断性,也由此产生信息不对称,因此短期内大力提高供给是不可能的。

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失灵”的现实状况,集中体现在公平和效率双重缺失。不仅面对“市场失灵”,还要面对“政府失灵”,政府应有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合理发挥,比如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在基本卫生服务方面等都未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在医疗服务提供和药品价格确定、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产品方面政府又承担了过多责任,施加了过多不必要管制,对自身有较强生存能力的医疗机构仍给予大量投入,助长了医疗服务方面的市场垄断。

但这种垄断性和信息不对称状况并非不可改变,不能因为所谓行业特点就屈就这种状况,而让这种垄断和信息独享变本加厉。随着信息时代的变化、信息科技进步和国民综合素质提升,原本的知识壁垒是可以被打破的。

正如经济学家周其仁在反驳医疗服务“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的行业特征时指出:“老外不懂饺子的馅从何而入,你我也无从知道可口可乐的配方以及沙嗲的成分——信息当然不对称。”在任何行业都存在信息不对称,任何商品和服务的竞争都会造成垄断,在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中都能得以证实。所以一般的商品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会因其所谓“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垄断性”等导致失灵,也就不要夸大医疗市场这种行业特征,更不要把这种行业特征作为阻止改革的理由。

1. 医学信息服务

政府应破除医学信息服务所设定的限制,在政策和制度上鼓励医学界专业人士创业,以此打破医学卫生知识的信息不对称,组成专业医疗信息服务公司,进行健康、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方面的信息专业收费服务,形成专业的治疗评估和分析机构,可以给出合理化健康建议,形成统一健康教育平台,有利于解决目前在健康知识普及方面的乱象(出现了很多所谓神医、很多千奇百怪的健康养生知识、形形色色的健康养生机构);在放开医疗信息服务产业中,由政府主导,在医疗信息服务界限、服务收费价格、服务规范等方面进行规范,提倡用微信、微博、APP等移动医疗科技手段来进行医疗信息服务。

2. 信息科技与智慧医疗

当前社会进入信息科技时代,以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为特征,各种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着,信息技术革命渐渐也闻到了卫生健康领域巨大市场商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联想等公司都开始将注意力投向卫生健康产业,阿里巴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功,成为中国首富的马云更是直言未来十年最大机会在健康产业,已在医药智能物流、可穿戴医疗、健康支付等方面布局,即将推动卫生健康产业的大变革。

3. 人工智能

随着Google阿尔法狗与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对决,人工智能时代已扑面而来,IBM的deep mind深耕多年,现在又在神经突触硬件上取得突破。由于人工智能机器人具有深度学习能力,未来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大健康领域大有作为,预计在三个领域取得重点突破:①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领域取代目前的全科医师角色,人工智能诊疗机器人在全面准确掌握基础体检数据基础上通过大数据系统分析鉴别诊断,进行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到时在贵州偏远山村里看到机器人医生的水平和北京上海这里的机器人医生水平完全一样;②在健康和疾病预防领域,人工智能机器人具有比普通医生对“亚健康”更敏锐的判断力,往往能给出最及时的健康干预措施,也可用作大规模人群体检筛检,具有较大优势;③在传染病防控领域,机器人的优势在于能及时阻止人对人的传播,减少传播的媒介因素。

政府应全力扶持以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大数据等为特征的医疗信息科技健康产业发展,在迅猛发展的医疗领域,这些新兴技术与新商业模式的结合正在全面颠覆我们以往对医疗的认知结构。可以预见,医疗的各个细分领域,从诊断、监护、治疗、给药都将全面开启一个智能化时代,结合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全新的医院、患者、保险的多方共赢商业模式也在探索中爆发,基于医疗大数据平台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也将把个性化医疗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传统的医疗器械和医院的商业模式或将被全面颠覆,这就是我们称之为“智慧医疗”时代的到来。例如,可穿戴医疗设备对血压血糖、血氧、血电解质、血肿瘤标志物等的监测数据通过与智能手机相连,同时借助云存储技术将监测数据通过云端进行存储和分析,传输到医院的病例系统和监控中心相连,有异常及时提供预警以及相应的诊治意见。可以预想,可穿戴医疗作为未来移动互联新入口,将收集到客户的医疗云端“大数据”,对客户产生黏附性,由此衍生出较多商业模式:利用医疗云端“大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远程服务、为医院提供自动分诊服务、为医生提供应用性极强的健康教育服务、为临床外包机构提供研发服务、为企业进行精准广告投放以及和保险公司合作提供客户精准定位服务。

由于三大推动力(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移动互联技术、政府产业扶持)存在,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包括远程医疗、预约平台、医院信息移动化解决方案等的移动智慧医疗必将引发对传统医疗行业颠覆性的冲击。

医学的发展远未达到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境界,对器官功能衰老、慢性病、肿瘤等问题研究进展缓慢。人类对生命、宇宙、自然、灵性等的认识还有巨大的未知空间。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生命本源的探究,对于生命本源的研究离不开高能物理学(包括量子力学,甚至是超高能物理学等)、生物电磁场等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中医理论甚至佛教等宗教理论的研究,因此需要高层次、多学科的综合体系来研究。

如果要在未来医学发展上取得领先地位,国家层面的综合协调大平台研究不可或缺。利用我国行政体制的优势,组织人才进行专项攻坚,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成为大生命科学(区分于单纯从基因、染色体等微观层面来研究的生命科学)的国际领先地位,也能帮助中医作为一项高维度的学科重新取得主流医学地位。

路线图的第一阶段,可以由国家层面成立大研究平台或国家级重大课题组,整合高能物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中医学等各个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进行重点攻关,对呼吸链电子漏旁路、气和经络、全息胚、生物能量场场导理论等数十种假说进行验证和探索。

【延伸阅读:国泰君安“智慧医疗”深度报告——可被颠覆的医疗】

1. 医疗行业:颠覆进行时

“颠覆”正成为今年度实业界和资本市场的关键词,基于移动互联、穿戴式设备、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正在快速颠覆各行业的生存业态,在迅猛发展的医疗领域,这些新兴技术与新商业模式的结合正在全面颠覆我们以往对医疗的认知结构,可以预见,医疗的各个细分领域,从诊断、监护、治疗、给药都将全面开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结合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全新的医院、患者、保险的多方共赢商业模式也在探索中爆发,基于医疗大数据平台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也将把个性化医疗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传统的医疗器械和医院的商业模式或将被全面颠覆,我们定义为“智慧医疗”。

例如,可穿戴医疗设备对血糖、血压、血氧等的监测数据不仅仅可以与智能手机相连,还可借助云存储技术将监测数据通过云端进行存储和分析,并和医院的病例系统和监控中心相连,有异常及时提供预警以及相应的诊治意见。可穿戴医疗作为未来移动互联新的入口,最大的潜力不在于硬件本身,而在于通过硬件黏住客户,在于硬件背后收集到的医疗云端“大数据”,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商业模式:利用医疗云端“大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远程服务、为企业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为临床外包机构提供研发服务、为医院提供自动分诊服务、为医生提供应用性极强的再教育服务、以及和保险公司合作绑定客户(李克强在2013年8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医保服务,可穿戴医疗设备厂商可通过利润分成的模式和保险公司合作获得广大的客户群)。

2. 移动医疗:正处于爆发式增长前夜

移动医疗(m Health)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包括远程医疗、预约平台、医院信息移动化解决方案等。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造成医疗需求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医疗资源供给严重短缺,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供需缺口为移动医疗带来了一片蓝海,而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的高速发展为移动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例如,未来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将不仅仅接受药物治疗,而接受包括远程监测、远程治疗方案调整、生活方式管理、可穿戴式给药在内的整体的疾病管理方案。全球范围,Epocrates、Cardio Net、Well Doc、Zoc Doc、Vocera等公司已在移动医疗领域做出了成功的典范。而在中国,春雨天下、丁香园等公司也开始了移动医疗行业的探索。而随着可穿戴式技术的崛起,移动医疗的软件和硬件结合将带来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根据ii Media Research预测,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服务类)市场规模为18.6亿元,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125.3亿元。

(1)三大推动力:养老需求+移动互联+政府支持

①养老需求 我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表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预计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 BCG和Swiss Re联合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增至近4.4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34%,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而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是15~45岁人口的3~7倍,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严重短缺。对老龄人口进行慢性病监测、降低长期医疗费用尤为重要。

②移动互联的爆发 移动互联的高速发展为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空间,根据据IDC发布的中国医疗卫生十大IT趋势,移动医疗将成为2013年重点建设的IT系统之一。远程预约、远程医疗、慢病监控、大数据综合解决方案等改变现有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③政府的大力支持 由于慢性病远程监护可降低总体医疗费用,具有明显的经济学优势(例如美国糖尿病患者研究表明,远程监护和以使医疗费用降低40%以上),可以让现有医疗资源最大化利用(我国医疗资源浪费占医疗费用比重超过30%),解决偏远地区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国政府对于移动医疗持明确的支持态度。相关的国家部委出台了系列文件和政策来鼓励、支持移动医疗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分别将个人医疗监护、远程诊断等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重点,并且提供相应的资金资助。卫生部也发起和赞助了一些合作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内的移动医疗示范项目,包括病例记录、疾病数据和健康质量监控等移动医疗解决方案。

(2)移动医疗获得了风险资本的追逐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众多知名PE/VC早已敏锐地嗅到移动医疗这一巨大蛋糕。例如,女性经期护理手机应用“大姨妈”2013年9月获得了红杉资本和贝塔斯曼等千万美元投资;在线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商春雨掌上医生”2012年9月和2011年11月分别获得Blue Run(蓝驰创投)800万美元和300万美元投资;美国医生预约平台Zoc Doc2011年8月获得俄罗斯风投公司DST5000万美元投资,2011年9月获得高盛2500万美元投资等。而Chilmark Research研究指出,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未来5年会增加25%,到2017年将突破11亿美元。

(3)移动医疗——医生/患者在想什么

目前很多移动医疗提供商虽然开发了针对医生和患者的产品(如Epocrates和Well Doc),但很少站在医生和患者角度思考问题。我们认为,充分了解医生和患者—移动医疗两大重要参与者对移动医疗的需求,将有助于移动医疗提供商设计更有针对性、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

患者方面,经济学人智库的调研结果表明,①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与医生的交流成为了患者对未来移动医疗的重要需求,64%的患者未来愿意尝试使用移动医疗与医生交流,且几乎所有患者表示愿意为此付费;73%的患者未来愿意尝试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进行病情远程监控,且几乎所有患者表示愿意为此付费;另外,46%的患者未来愿意尝试借助移动医疗获得更多医疗知识,3/4的患者愿意为此付费。②移动医疗服务提供方式未来也将转变,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应用有望取代语音和短信服务,成为未来最受欢迎的移动医疗提供方式,其中,移动网络以35%比例成为首选。③虽然患者愿意为移动医疗服务付费,但成本依然是他们使用移动医疗的最大阻碍因素(因此,移动医疗商可以考虑向患者低价甚至免费提供服务,通过其他商业模式盈利)。

医生方面,经济学人智库调研结果表明,①38%的医生认为移动医疗可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11%认为移动医疗能降低患者成本;②在改善医院内部沟通方面,医生最欢迎的是借助远程数据处理和诊断,49%的医生选择了这一功能;而医生对通过移动医疗与其他医生沟通、以及获取电子病历兴趣并不大;③在改善与患者互动方面,医生对各种功能都非常感兴趣,包括病情远程监控、通过移动医疗设备演示治疗方案、让患者访问电子病历、视频咨询、预约提醒、药物服用情况沟通等,但目前这些领域还缺乏足够解决方案;而对目前市面上已有的通话和短信服务,医生兴趣不大。

3. 可穿戴式医疗:引领重大的科技变革

(1)可穿戴技术将成为下一个十年的重大投资机会

未来可穿戴设备如今天的智能手机,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是把传感器、无线通信、多媒体等技术嵌入人们眼镜、手表、手环、服饰及鞋袜等日常穿戴中而推出的设备,可以用紧体的佩戴方式测量各项体征。例如晨练时,有鞋子计算运动距离和消耗卡路里,有眼镜拍摄看到的风景,有蓝牙耳机监测血氧含量……⋯可穿戴技术即将大规模进入普通人生活,进入生活的每个角落,将为人类带来重大科技变革。5年前很少有人想到,智能手机将取代电脑,成为男女老少上网必备品;正如今天很少有人相信,可穿戴设备可能成为下一个智能手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带来下一个十年的重大投资机会。

可穿戴设备为移动网络新入口,将引领个人局域网全面升级。可穿戴设备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可以使人类脱离电脑和智能手机限制,催生新的移动网络入口。目前,依赖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网络还比较局限,智能手机不但充当联网服务器,还充当输入和输出终端;而可穿戴设备的推出将改变这一状况,今后智能手机仅充当联网服务器,而可穿戴设备将成为移动网络输入和输出终端,可以解放双手,让人们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例如,通过智能手表自动输入人体健康状态和运动状态,通过智能眼镜输出视觉效果极佳的3D画面,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体验将迎来革命性变化。三星可穿戴设备Galaxy Gear于2013年9月25日正式登陆中国并与全球同步销售,将引领市场对可穿戴技术的关注。

百亿美元市场空间,即将进入爆发期。①市场研究机构BI Intelligence预测,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亿台,而2018年将达到3亿台,按平均每台42美元出货价格计算,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销售规模将达到120亿美元;②市场研究机构ABI Research预测,未来5年可穿戴设备行业将进入爆发和普及期,预计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4.85亿台,对应销售规模为190亿美元; ③瑞士信贷预测更乐观:未来2-3年,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现有30亿~50亿美元增长至300亿~500亿美元。

(2)医疗是可穿戴设备最具前景的应用领域

市场研究机构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研究表明,医疗是可穿戴设备最具前景的应用领域(其次是健身和娱乐);Ahadome预测可穿戴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至少占可穿戴设备50%份额。可穿戴设备将为医疗器械行业带来一场革命(微型化、便携化、可穿戴化),不但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血糖、血压、心率、血氧含量、体温、呼吸频率等人体健康指标,还可用于各种疾病治疗,如电离子透入贴片可治疗头痛,智能眼镜可帮助老年痴呆症患者唤起容易忘记的人和事,Google Glass可全程直播外科手术等。根据ii Media Research数据,2012年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为4.2亿元,预计2015年这一市场将达12亿元,2017年将达47.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0%。

(3)可穿戴医疗可用于各种慢性病监测

可穿戴医疗设备可通过传感器采集人体生理数据(如血糖、血压、心率、血氧含量、体温、呼吸频率等),并将数据无线传输至中央处理器(如小型手持式无线装置等,可在发生异常时发出警告信号),中央处理器再将数据发送至医疗中心,以便医生进行全面、专业、及时的分析和治疗。

①无创连续监测技术——血糖、血压、血氧

血糖无创连续监测技术,血压的无创连续监测技术,血氧的无创连续监测技术

②可穿戴设备用于监测应用举例

如:Maxim生命体征测量T恤、Imec可穿戴耳机、Duo Fertility生育监测器、Body Tel家庭诊断系统等(内容略)

(4)可穿戴医疗设备可用于各种疾病治疗。

可穿戴医疗设备除用于生命体征的检测外,还可用于各种疾病治疗,如电离子透入贴片可以治疗头痛,智能眼镜可以帮助老年痴呆症患者唤起容易忘记的人和事,Google Glass可全程直播外科手术等。

①无创治疗技术——电疗、磁疗、超声疗法、透皮给药

电疗:即可以通过电刺激放松肌肉,促进某些因子的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电疗的典型应用包括毒瘾治疗、下身麻痹及四肢瘫痪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帕金森病等的治疗等。且由于这些治疗需要接受长期或间歇性的刺激,有迫切转化为可穿戴设备的需要。

磁疗:磁疗法即磁场疗法,原理是通过磁场作用于人体达到治疗目的。目前市场上与之相关的可穿戴治疗设备有磁衣、磁疗腰带、磁疗腹带、磁疗帽等,用于镇痛、消炎、止泻、降血压、降血脂等,但其效果仍需深入评估。

超声疗法:超声可起到刺激组织再生,增加纤维组织延伸性的功效,可减轻疼得通和肿胀,还可用于神经炎、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目前,可穿戴超声检测系统和治疗系统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透皮给药:透皮给药系统(TDS)是指药物以一定速率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循环从而产生药效的治疗系统。促进药物透析的方法主要为物理法(离子导入、电致孔、超声导入、微针、光械效应促渗等)和化学法(前体药物、化学促渗剂、超饱和溶液等)。这种给药方法使得药物不会被肠胃破坏,并能长期保持药物浓度,近年来是研究热点,也是穿戴式治疗系统的重点发展方向。

②可穿戴设备用于治疗应用举例

手腕式血糖控制仪:基于Bio-MEMS技术,由提取血液的微泵,带血糖传感器的电极和通过气压差推送药物的微泵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微针检测血糖浓度,再由微泵来注射药物,维持正常血糖水平。其吸引人处在于可根据血糖水平自动调节用药方案,避免胰岛素治疗中常见的低血糖状况:如果检测的血糖水平低于正常值,则自动注射葡萄糖,如监测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值,则自动注射胰岛素。

声波加速体内胰岛素分泌器:通过声波对特定身体部位进行长时间刺激,借助特定频率(用户可以根据情况调节)诱导胰岛素分泌,从而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临床实验显示,在4小时声波刺激后,血糖浓度能明显降低。

可穿戴除颤器:目前已用于临床,主要由贴身背心式电极带和除颤器组成。电极带里含有感知电极和除颤电极,而除颤器由脉冲发生器、检测器和报警器组成。另外还有可人工启动和取消的手动开关。当检测到异常时,报警器会通知医护人员进行除颤或自动除颤。

可穿戴式交变电场治疗脑瘤:以色列理工学院一研究小组将一个小型电池和带有导线的绝缘绷带电极组成的设备戴在脑瘤患者头上,利用电场阻止癌细胞生长分裂,使脑癌患者存活时间提高了1倍。并且此设备对正常细胞没有不良反应,潜力巨大。

电离子透入疗法治疗头痛:电离子透入疗法(Iontophoresis )为将药物通过皮肤,由直流电流驱动渗入人体体内的治疗方法,可以对局部应用高剂量药物,提高药物疗效并减少因全身用药带来的副作用。过去电离子透入疗法需要大量电子元器件、专业医务人员监测电流以保证安全;但随着开关式电源设计和高性能微控制器诞生,电离子透入疗法已进入可穿戴时代,患者可通过自助式电离子透入贴片对头痛、晕动病、皱纹等进行治疗。

智能眼镜帮助老年痴呆症患者唤起记忆:日本科学家发明了一款智能眼镜,可以识别60种日常用品,可以记住佩戴者最后一次看到提包、钥匙、手机、音乐播放器等日常用品的地点。智能眼镜镜片上有微型摄像头和小型反光镜,可以拍下佩戴者所见的物品,第一次摄像头聚焦于物品上时,佩带者说出该物品的名称,名称会保存到小型智能电脑处理器,佩戴者如果再次寻找该物品,只要念出其名称,智能眼镜即会在显示屏上显示它最后一次出现的地点。这一功能可以给记忆衰退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带来很多生活便利。

(5)可穿戴设备——如何快速被公众接受

要么时尚,要么隐形。可穿戴设备如何快速成为老百姓必不可少的用品?需要在极致和时尚和彻底隐形之间做出选择,要么时尚,要么隐形!

可穿戴设备厂商可考虑和时尚品牌合作,让产品看上去足够有吸引力。可穿戴医疗设备除具有丰富功能外,其外观设计需更加美观和自然,像佩戴戒指、手链、耳环、手镯等首饰一样,避免消费者有“异物”感,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消费者不会愿意付300美元买一块看似改进版计算器手表的“智能手表”;或花1500美元支付一个看起来像“外星人”的Google Glass。光设计一款功能丰富的产品远远不够,可穿戴医疗设备厂商需要向时尚界学习,或考虑和时尚品牌合作,让产品看上去足够时髦,值得消费者支付溢价,才能从“可穿戴”走向“想穿戴”,从小众走向大众。Google Glass和Galaxy Gear在让可穿戴设备更时尚方面做出了探索。

4. 可穿戴/移动医疗:将采取怎样的商业模式

对于可穿戴/移动医疗厂商而言,仅仅向患者销售设备不够,更重要的是通过医疗监测大数据探索新商业模式。目前,可穿戴/移动医疗在美国已发展出不同商业模式,通过向医院/医生/药企/保险公司收费实现盈利。例如,Well Doc作为专注于糖尿病管理的移动医疗公司,通过向保险公司收费盈利,已有两家医疗保险公司表示愿意为用户支付超过100美元/月的“糖尿病管家系统”费用;Cardio Net作为远程心脏监测服务提供商,通过向保险公司和科研机构收费盈利,除服务患者外监测数据还可提供给科研机构用于研发;Epocrates拥有美国排名第一的移动药物字典,通过为药企提供广告和调研服务、向医生销售精装豪华版Epocrates盈利;Zocdoc为患者提供免费预约服务,通过向医生收费盈利;Vocera可帮助大型医院实现快速而有效的通讯,通过向医院收费盈利。

如:Well Doc提供手机和云端糖尿病管理平台,并与保险公司合作为患者提供糖尿病管理项目;Well Doc通过向保险公司收费盈利;Cardio Net心脏监测:向保险公司和研发机构收费;Epocrates移动药物字典:向药企和医生收费; Zoc Doc预约平台:向医生收费;Vocera医院移动通讯:向医院收费;新元素医疗:医院服务费+用户服务费+设备销售等(具体略)。

5. 可穿戴医疗可探索怎样的商业模式

目前,可穿戴医疗设备虽然技术层面已有所突破,但大多数产品仍处于实验期或推广初期,且价格偏高,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寻找可以产生增值效益的商业模式对可穿戴医疗设备厂商成为行业龙头尤为重要。可穿戴医疗作为未来移动互联新入口,最大潜力不在于硬件本身,而在于通过硬件黏住客户,在于硬件背后收集到的医疗云端“大数据”,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商业模式。我们认为,可穿戴医疗设备未来可以探索的商业模式包括:

①设备销售—向用户收费:让用户产生依赖感,产生不同于智能手机的全新用户体验;在可穿戴设备设计上,注重美观和时尚,使可穿戴设备时尚界追逐的热点;用白金/翡翠等制造或点缀可穿戴医疗设备,将其打造成奢侈品,从而以较高价格向用户出售。

②软件销售——向用户收费:可穿戴和医疗设备厂商可以建立类似i Tunes的健康软件平台,销售基于监测数据的健康指导/游戏软件,获得销售提成。

③个性化服务——向用户收费: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远程服务,根据可穿戴医疗设备收集的数据,由三甲医院医生通过视频为农村脑瘫儿童提供康复指导;由健身教练通过视频向减肥者传授量身打造的健身操。

④精准的广告投放——向企业收费:通过对用户监测的云端“大数据”的分析,向用户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建议,为相关厂商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例如,若监测数据表明用户失眠严重,可向用户推荐有助于睡眠的灵芝胶囊等保健品;若监测数据表明用户血脂/血糖超标,可向其推荐减肥产品或健身卡。

⑤研发服务——向科研机构收费:类似Cardio Net的商业模式,可穿戴设备厂商可充分利用云端“大数据”,为药企、医疗器械公司、研发外包公司、高校研究机构等提供研发服务。

⑥帮助医院建立数据中心——向医院收费:可穿戴医疗设备厂商可帮助医院建立数据监测中心,为医院提供患者远程监控服务、预约服务及自动分诊服务,按照联网会员的数量向医院收取服务费。

⑦医生再教育——向医生收费:个体化监测积累的大数据可通过分析和归纳成为医生再教育的一部分,医生未来的知识不仅源于书本,更来自大数据分析后得到的应用性极强知识。医生可自主从大数据库中发现问题并寻找对策,这将成为医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⑧与保险公司合作——利润分成:李克强在2013年8月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医保服务,在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商业保险发展潜力巨大。可穿戴医疗设备厂商可通过和保险公司合作获得广大客户群(利润分成)。保险公司一方面可减少长期保费开支,另一方面可采集医疗大数据开发个性化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