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颅脑外伤发病率每10万人口已超过100人,仅次于西方发达国家。重型颅脑外伤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总病死率高达30%~50%。颅脑外伤幸存者根据损伤程度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严重残疾:患者有意识,但认知、言语和躯体运动有严重障碍,24小时需要人照顾。
(2)中度残疾:在日常生活、家庭与社会活动中均能独立,但仍有残疾。患者表现为记忆力或性格改变、轻度偏瘫、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继发性癫痫或脑神经(颅神经)麻痹。
(3)恢复良好:患者能重新进入正常社交生活,并能恢复工作,但可能有轻度后遗症。
由于颅脑外伤患者以青壮年和老年人居多,男性多于女性(约2∶1),常常会极大地改变患者本人及其家庭生活模式和质量,所以,颅脑外伤不仅是最常见的严重致残性神经系统伤病,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颅脑外伤治疗模式:①在急性期,采用必要的药物和手术治疗。这个时期往往在医院急诊室、手术室或者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受到很好的医疗照顾。②在稳定期,防治各种并发症,提高觉醒能力,促进创伤后行为障碍改善和功能康复。这个时期往往在大型综合性医院康复科。③在恢复期,让患者学会应付功能不全状况,学会用新方法来代偿功能不全,增强患者在各种环境中独立和适应的能力。这个时期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但由于医疗保险、大型医院住院周转率、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原因,患者不得不回到社区医院或者家庭。而目前我国社区康复相对滞后,患者出院后的康复主要靠自主锻炼和家属协助,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往往得不到正规、完善的早中期康复训练和指导,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为更好地落实2012年3月卫生部(已于2013年更名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发的《“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的核心精神,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康复医学能力建设,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推动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级有限的医疗康复资源,促进康复医学事业快速发展。社区康复治疗模式的研究将是社会及康复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了解社区康复及其发展趋势非常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