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护理问题
(1)自理能力下降:与颅脑外伤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有关。
(2)沟通交流障碍:与认知障碍、言语功能障碍有关。
(3)排便模式的改变:与神经源性直肠、神经源性膀胱有关。
(4)情绪及行为异常:与心理障碍有关。
(5)潜在并发症:皮肤完整性受损、坠积性肺炎、挛缩、癫痫等。
(6)潜在护理不良事件:跌倒、走失等。
(7)舒适的改变:与其他部位骨折等引起的疼痛有关。
(8)不良情绪反应:焦虑、抑郁、恐惧等。
二、康复护理措施
(一)早期康复护理
1.基础护理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昏迷患者应鼻饲充足的饮食;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定时翻身、叩背、吸痰,气管切开者做好气管切开护理;尿潴留患者应安置导尿管,做好导尿管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使用气垫床,保持床面整洁,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防止压疮。
严重颅脑外伤患者常需较长时间卧床,患者肌张力增高后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痉挛姿势,影响功能的恢复。因此,应参照脑卒中(中风)的抗痉挛体位保持适当的卧位姿势。
2.用药护理
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遵医嘱使用改善脑细胞代谢的药物,如脑活素(脑蛋白水解物)、三磷酸腺苷、辅酶A、谷氨酸、吡拉西坦(脑复康)等。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应用尼莫地平等钙拮抗剂,防治脑血管痉挛,适当应用止血剂。因出血、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者,需应用脱水药物,必要时需行手术减压。重度昏迷者,可应用促醒药物。癫痫发作者,可选用抗癫痫药物。重症患者,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3.进行关节被动活动
颅脑外伤患者多卧床时间长,两侧瘫痪相对较多,部分合并软组织及骨骼损伤,容易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所以进行关节被动活动以维持正常的关节活动度是必要的。重点在容易发生挛缩的关节(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和无自主活动的肢体。在急性期,每天做两次,以后每天做一次,每次每个关节做3~5遍。较长时间卧床者,尤其要注意做两侧关节被动活动。具体操作可参照相关著作。
4.催醒治疗
对意识障碍患者及植物状态患者应积极处理可逆性的影响因素,应用药物、手术治疗等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减少神经元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苏醒。慎用镇静剂。还应该增加各种刺激输入,以促进患者苏醒、恢复意识。
(1)声音刺激:用适当的音量让患者听患病前最喜爱听的曲目、广播节目、录音。患者家属讲述患者喜欢和关心的话题、故事以及读报纸给患者听等,以唤起患者的记忆。在每次护理和治疗时大声对患者说明、强化。
(2)视觉刺激:能自发睁眼者,可用光线、电视画面等进行视觉刺激。
(3)深、浅感觉刺激:对四肢和躯干进行拍打、按摩,从肢体远端至近端用质地柔软的毛刷或毛巾轻轻地摩擦皮肤,用冰摩擦后颈部皮肤等方法可增加痛、温、触觉刺激。进行四肢关节被动活动等可增加深感觉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不但可增加感觉刺激,而且能减轻失用性肌萎缩。
(4)针灸治疗:在一定部位施以针灸、电针,也有较强的深、浅感觉刺激作用,有利于催醒患者,同时也能减缓患者的肌萎缩。
(5)高压氧治疗:施以高压氧能升高血氧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脑细胞的代谢状态,具有促醒和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这些治疗不但有利于促醒,对改善注意力、智力等也有一定的作用。
应注意各种刺激和兴奋性药物有可能诱发癫痫。由于上述治疗只能预防部分失用综合征表现,对促进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行为、言语功能及心理障碍恢复的作用有限,所以,一旦患者意识清醒、病情稳定,就应开始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二)恢复期康复护理
在颅脑外伤恢复期,患者躯体方面的障碍在1~2年内大多已稳定,但是认知、行为和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会持续很久。根据颅脑外伤患者的特点,在恢复期应重点加强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
1.体位护理
(1)体位摆放护理。颅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时,需较长时间卧床,由于大脑皮质高级中枢的功能紊乱,易出现一些异常的姿势。异常的卧位姿势易加重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恢复期的运动功能康复。合适体位是维护合理的卧床姿势。此期患者平卧位时在两侧肩部及上臂下方垫一楔形长枕,以保持肩关节充分前伸、肘关节伸展和腕关节背伸,预防肩关节脱位、肘关节屈曲、肩手综合征等;两侧臂及大腿下方垫长枕,防止髋关节外旋;膝下垫小枕,防止膝关节过伸;双脚跟垫圆圈垫,保持距小腿关节背伸呈内外翻中立位。
正确的卧位是患者康复的关键之一。当患者的肌张力提高,由弛缓期进入痉挛期时,应及时发现痉挛并采用牵引法予以治疗。由于患侧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微循环不畅,患侧肢体受压易导致缺血坏死,故提倡健侧卧位与仰卧位交替,翻身时间以1~2小时/次为宜。在院及康复治疗过程中,手应该用手托,把瘫痪的手保持在一个功能位,这个功能位要求腕关节30°伸位,示指(食指)、中指、环指(无名指)、小指半屈,拇指和其他手指相对,形成一个握拳的姿势,这样手就能保持最大的功能位。小腿关节的摆放:患者取平卧位,于脚跟部放一个棉制的小圈,以防压迫产生压疮;距小腿关节保持背屈中立位,用小枕头或绷带卷放于脚趾下面,以抑制跖屈。
(2)体位转换。患者意识不清或不能进行主动活动时,一定要帮助其转变体位。患者清醒时应鼓励其移动和更换体位,主要是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同时有足够的刺激使其保持正常的运动模式。由于仰卧位强化伸肌优势,患侧卧位强化患侧伸肌优势,健侧卧位强化患侧屈肌优势,因此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应避免用绳索牵拉或拉床挡,以预防异常的单侧反应,导致偏瘫侧肌张力的增高。一般1~2小时转换体位1次。
1)被动向健侧翻身。先旋转上半部躯干,再旋转下半部躯干。护理人员一只手放在颈部下方,另一只手放在患侧肩胛骨周围,将患者头部及上半部躯干转呈侧卧位,然后一只手放于患侧骨盆将其转向前方,另一只手放在患侧膝关节后方,将患侧下肢旋转并摆放于自然半屈位。
2)被动向患侧翻身。护理人员先将患侧上肢放置于外展90°的位置,再让患者自行将身体转向患侧。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或体力较差,则可采用向健侧翻身的方法帮助患者翻身。
(3)坐位训练护理。只要病情允许,应尽早坐起来。
1)床上坐位。床上最佳坐位是髋关节屈曲近于直角,脊柱伸展。但应防止直立性低血压,逐渐加大角度,让患者有个适应过程。适应坐直后,用足够的枕头支持背部,但头部无须支持,以使患者学会主动控制头的活动,身体前可放置挡板,以防止躯干前屈。如躯干前屈力较大,应在肘部下方放一枕头,以防肘受压。
2)床边坐位。患者取仰卧位,将患腿置于床边外,使膝关节屈曲,开始时需护理人员促进这一动作,或用健腿把患腿抬到床边。然后健侧上肢向前横过身体,同时旋转躯干,健手在患侧推床以支撑上身,并摆动健腿到床外,帮助完成床边坐起。若患者需要更多的帮助,医护人员可将其上肢环绕患者的头和患肩,通过身体倒倾帮助患者坐直。从健侧坐起时,先向健侧翻身,健侧上肢屈曲到体下,双腿远端移于床边外,头向患侧侧屈,健侧上肢支撑慢慢坐起。患者由床边坐位躺下,运动程序与上述相反。
(4)站立训练护理。
1)辅助患者站起。在患者进行站立训练时,开始可以在有依靠处站立,如背靠墙、扶拐等,每次10~20秒。然后从无依靠处站立逐步过渡到行走。
患者取坐位,护理人员双膝抵住患侧的膝部加以保护,一只手托住患者患手的肘部,另一只手扶住患者的腰部,让患者的健手撑在自己的肩上扶持患者站起。使用轮椅时,要注意有合适的坐垫,足部有支托,扶手要高。患者要学会轮椅的撑起动作,即双手将身体向上撑起,离开座位。
2)训练患者独立站起。患者取坐位,先使患者的臀部移向椅子的前部。髋关节屈曲,膝关节屈曲90°,双膝并拢,双脚跟着地,嘱患者双手手指交叉握手,双上肢上举至肩关节屈曲90°。起立时,嘱患者躯干前屈,重心前移,髋关节和膝关节进一步屈曲,使双脚负重,然后将髋关节上提,伸展下肢和躯干缓慢地站起。
2.运动功能训练护理
运动功能训练的目的是使肌肉不萎缩、关节韧带不强直,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生理功能。训练在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在训练过程中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偏瘫的原因及肢体功能训练的方法、技巧等。
伴有周围神经损伤者进行肌力训练,骨折者进行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训练。每块肌肉、每个关节都要按摩和活动,先用温水擦洗或浸泡肢体,再按摩肌肉与关节,并告诉患者用力使瘫痪的肌肉收缩,以促进周围神经的恢复,每天按摩1或2次,每次10~15分钟。对去大脑强直患者,脚底用一块木板抵住下垂双足,以保持肢体功能位。对恢复期肌力差的患者,则进行应用性动作练习,指关节进行抓握训练,腕关节、趾关节、踝关节进行背屈训练,膝、肘、肩、颈、腰做大活动训练。训练原则: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进行关节的屈、伸、外旋、外展等各方向的活动,每天4~6次,每次10~20分钟。持物不稳不准的患者要做指鼻训练和轮替动作训练。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既需要被动运动,也需要主动运动,患者应主动加强肌肉锻炼。多练习上肢伸展运动、肩胛前伸运动、床上桥式运动以及持杖步行训练(一般多使用“T”字手杖,采用3点步行法:手杖→患足→健足),并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功能状态制定具体明确且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如徒手操、传统医疗体操、器械操等。
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颅脑外伤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康复训练的重点是:训练和指导患者的各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穿衣、进食、移动、二便、洗澡、上下楼梯、使用轮椅等。部分严重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配置一些生活辅助器具。必要时进行生活环境改造。智力受损明显者,要注意安全,防止受伤、走失等。
(1)当患者肌力和肌张力有一定恢复时(通常达到3级肌力时),就可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贯穿到日常生活中的洗脸、洗手、进食。训练可用健手洗脸、洗手,洗健手时可借助患手被动搓洗,毛巾可借助水龙头拧干。进食时根据上肢功能情况选择适当的碗、筷子、吸管等,将必需品放在便于取用的位置。帮助患者用健手将食物放在患手中,再用患手将食物放入口中,训练患手、健手交替使用。要求患者尽可能自己努力去试做。训练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过程。
(2)穿衣、脱衣训练。穿上衣时,先将患手伸入衣袖内,将衣服拉至肩上,健手转到身后拉过衣服,穿上袖子,系上扣子。脱时,健手将患侧衣服脱至肩下,再拉健侧衣领脱至肩下,两侧自然下滑甩出健手,再脱患手。穿套头衣服时,患手穿好袖子拉到肘以上,再穿健侧袖子,最后套头。脱时,先将衣服拉至胸部以上,再用健手将衣服拉住,在背部从头脱出,然后脱出健手,最后脱患手。穿裤子(坐位)时,将患腿屈膝放在健腿上,套上裤腿拉至膝以上,放下患腿,健腿穿上裤腿拉到膝以上,站起来向上拉至腰部。坐位时脱裤子的顺序相反。注意衣裤宜宽松,扣子要大或用按扣,裤带可选用松紧带。
4.认知障碍康复护理
认知是指大脑处理、储存、回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认知障碍可分为觉醒和注意力障碍,知觉认知、学习和记忆障碍,解决问题能力障碍等。应根据认知障碍的不同水平进行相应的治疗。要注意治疗环境,减少不必要的视听干扰和疲劳,使患者能放松地进行训练。
(1)注意力训练。注意力是指在某一时间内人的精神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对象的心理过程。注意力是认知活动的基础,故认知康复治疗中应首先重点进行改善注意力的训练。方法包括猜测游戏、删除作业、时间感练习、数目顺序练习等。
(2)记忆训练。不同部位损伤者障碍的特点、治疗方法及代偿方法不同,如颞叶损伤引起纯粹健忘者,可充分利用记忆以外的辅助手段,而间脑损伤者难以充分利用代偿手段。进行记忆训练时,应注意每次训练的时间要短。开始要求患者记忆的内容要少而简单,而信息呈现的时间要长,以后逐步增加信息量。通过反复刺激,提高记忆能力。训练应从简单到复杂,可将整个练习分解为若干小节,分节进行训练,最后再逐步联合训练。让患者分清主次,重点记住关键内容,或把要记住的内容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编成一个小故事、绘图制表或拟出提纲,充分理解有意义的材料等。每次记忆正确时,应及时给予鼓励,使患者增强信心。
(3)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训练。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根据患者存在的不同思维障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包括寻找信息、排列数字、问题状况的处理、物品分类、预算等。
(4)知觉障碍训练。知觉是指大脑将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在人脑中产生对该事物的整体性反应或事物间简单关系的反应,包括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味知觉、嗅知觉。知觉障碍表现为各种失认症和失用症,障碍类型不同,具体训练方法不同。
1)失认症的康复护理。①单侧忽略:可通过改变环境、阅读训练、加强患侧感觉输入、躯干旋转及双手十字交叉活动等来纠正。②视觉空间失认:让患者辨认、学习各种颜色的卡片和拼版,然后要求患者进行颜色匹配,拼出不同颜色的图案,反复训练纠正颜色失认;让患者反复看亲人的照片,然后把亲人的照片混入其他照片中,让患者选出亲人的照片来纠正面容失认;让患者自己绘钟表、房屋,或在地图上画出回家路线等来纠正方向失认;让患者按护理人员的要求用火柴、积木等构成不同图案来纠正结构失认;监控患者的头部位置,倾斜时用声音暗示,进行镜前训练来纠正垂直线感异常。③Gerstmann综合征:指导患者反复辨认身体的左方、右方,接着辨认左方或右方的物体来纠正左右失认;给患者手指以触觉刺激,让其呼出手指的名称来纠正手指失认;让患者按自动语序,辨认和读出数字,让患者阅读短句、短文,给予提示来纠正失读;辅助患者书写字、词及短句,并解释其意义来纠正失写。④身体失认:用人的轮廓图或小型人体模型让患者学习人体的各个部分及名称。⑤疾病失认:治疗较困难,可经常提醒患者并做好监护工作,一般于病后3~6个月可自愈。
2)失用症的康复护理。①结构性失用:训练患者对家庭常用物品的排列、堆放,由易到难,可给予暗示和提醒。②运动性失用:把日常生活动作分解,示范给患者看,然后提醒患者一步步完成,由易到难。③穿衣失用:可用暗示、提醒指导患者穿衣,最好在上下衣和衣服左右做明显记号以引起患者注意。④意念性失用:可通过视觉暗示帮助患者,如泡茶后喝茶。⑤意念运动性失用:可设法触动无意识的自发运动,或通过触觉提示完成一系列动作。
(5)言语障碍护理。在患者意识清楚、能保持坐位后就可开始训练。失语症训练包括听理解训练、阅读理解训练、口语表达训练、书写训练及朗读训练等。构音障碍训练包括放松训练、呼吸训练、发音训练、发音器官的运动功能训练及韵律训练等。
1)失语症的康复护理。
发音器官锻炼:①咳嗽、清嗓练习,连续咳嗽出声2或3次,重复10次左右。②缩唇、鼓腮的颊部练习,一只手的拇指、示指挤压双颊,同时双颊抗阻鼓腮、挤压和缩唇,共20次。③舌的练习,如舌的前伸、后缩。前伸时要求抵上、下唇,再抵左右颊部;横卷、竖卷舌,在口腔内舌沿牙齿转动,弹舌“滴答”作响。每个动作重复10次左右。④叩牙、咬唇练习,左右侧叩牙,各重复10次;再下牙咬上唇,上牙咬下唇,各重复10次。⑤吹口哨练习,尽量吹出声响,调整气流发出不同声音。吹口哨要逐渐延长发声时间,每声重复10次左右。
发音训练:指出某一语音的发音部位,示教口形,令患者模仿。患者可通过照镜子检查自己的口腔动作是不是与治疗师的口腔动作一致。发出正确语音令患者模仿,从语音检查中发现患者难发的音和容易发话的音,耐心教导矫正。发音训练要先元音后辅音、先张口音后唇音、先单音节后多音节,最后过渡到单词和句子的训练。
命名训练:要求患者说出物品名称,反复训练。
读字训练:出示简繁不等的字词卡片,引导患者读出该字词的音。
用语训练:即口语表达训练,包括单词、句子和短文训练。纠正错误言语,耐心教导日常用语,可通过问答进行训练。
会话训练:进行日常生活简短对话,训练“听”“说”能力,给予言语刺激,引起患者反应,在会话过程中注意纠正语音、词汇及语法上的错误。
阅读训练:采用单词、句子、图画匹配的方式,让患者阅读单词、句子并找出相对应的图画。还可以读报纸标题或文章小段落,注意纠正错误语音,改善流畅度。
听理解训练:①词语听觉辨认。把5~10张图片放在桌面上,随意说出一单词,要求患者从摆放的图片中指出相应的图片。②执行命令。让患者执行治疗师发出的指令,如“张开嘴巴”。③回答是非问题,如问:“一个星期是七天,对吗?”
书写训练:从写自己姓名开始,然后抄写、听写词语和句子,再给出不完整的句子,填写适当的词,使句子完整,最后自发书写句子和短文。
失语症交流促进法:适用于经言语矫治后症状有一定程度改善,需进一步促进交流能力的患者。具体方法:将一叠图片正面向下扣置于桌上,治疗师与患者交替摸取。不让对方看见自己手中图片的内容。然后双方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如呼名、迂回法、手势语、指物、绘画等)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接收者通过重复确认、猜测、反复提问等方式来适当反馈,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非言语交流方式的利用和训练:适用于经过系统的言语训练但疗效甚微的严重失语症患者。它包括手势训练,图画训练,交流图、交流板、交流手册、电脑交流装置的应用。
2)构音障碍康复护理。
松弛疗法:主要通过呼吸和四肢远端关节的活动,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从而间接降低构音器官肌肉的紧张性。①下肢放松训练:由远端开始做脚趾屈曲、膝关节伸直等动作。②躯干放松训练:收腹,深呼吸。③上肢放松训练:手握紧,双臂前伸直举至肩水平。④肩、颈、头部放松训练:耸肩,颈屈伸、旋转,皱眉闭目,用力咬牙闭唇,下颌上下左右移动,舌用力抵硬腭。每个动作保持3秒,然后放松,重复10次左右。
呼吸训练:呼吸气流量和呼吸气流的控制是正确发音的基础,也是语调、重音、音节、节奏形成的先决条件。①患者或坐或卧,上肢上举、摇摆。②双上肢伸展吸气,放松呼气。③吸气—屏气—呼气训练,可使用吸管在水杯中吹水泡或吹气球、蜡烛、纸张等,尽量延长呼气时间。
发音器官控制训练:一般情况下,按呼吸、喉、腭和腭咽区、舌体、舌尖、唇、下颌运动逐个进行训练。①本体感觉刺激训练:用长冰棉棒循环刺激唇牙龈—上牙龈背侧硬腭、软腭—舌—口底—颊黏膜。②舌唇运动训练:唇的张开、闭合、前突、缩回,舌的前伸、后缩、上举、向两侧运动等,可以利用压舌板进行抗阻训练。
发音训练:待患者发音器官的运动功能基本恢复后,可以开始发音训练。它包括发育启动训练、持续发音训练、音量控制训练和鼻音控制训练。要先元音后辅音、先张口音后唇音、先单音节后多音节,最后过渡到单词和句的训练。
言语清晰度的训练:让患者用不同方式说一句短句。例如,分别以急躁、愤怒、惊讶、高兴的方式说:“你要去哪里?”它包括发单音及控制言语速度。
言语节奏的训练:①重音训练。患者在朗读前先在朗读材料上标明重音。②语调训练。反复训练高升调、曲折调、平直调语句。③停顿训练。把一句话分成若干小段,根据大意朗读,使语义鲜明。
交流辅助系统的运用:最简单的有图片板、词板和句子结构板训练。经过训练,患者可以通过交流板上的内容表达各种意思。在为患者设计交流板时,要对患者的运动机能、智力、言语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评定,充分利用残余功能来设计。
(6)行为障碍护理。行为障碍的治疗可分为正性行为障碍的治疗和负性行为障碍的治疗。正性行为障碍常表现为攻击他人;而负性行为障碍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感情淡漠,对一些能完成的事情不愿意做。首先应排除引起患者躁动不安的原因,如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癫痫、睡眠障碍、感染等。除了采用发作期隔离法和药物治疗外,还要随时随地并人人都把患者的行为障碍反馈给患者,使其注意并有意识地自我控制,对其进步随时给予鼓励和奖赏。要注意让患者远离诱发行为障碍的人、事件和场景,创造难以引发患者行为障碍的环境,如保持病房安静、限制探视人数、允许患者情感宣泄等。
(7)心理障碍护理。伤后患者因失语、偏瘫等病痛而出现烦躁、情绪不稳定、紧张不安、性格变化、角色认知冲突、行为异常等。社区护理人员在实施各种措施之前要了解患者心态,逐渐切入主题进行心理疏导,对训练过程取得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树立康复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另外,家属由于对伤情及其后遗症有极大的担忧,而且对伤后患者的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不了解,多误认为静养才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因此向家属介绍有关的康复训练过程和方法是取得其支持的重要环节,也是其学习并参与康复训练的动力。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患者,使患者产生信任和安全感;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鼓励患者宣泄不良情绪,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指导患者学会分散注意的方法;培养患者适当的兴趣爱好;用正面的病例鼓励患者,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建立起重返家庭和社会的信心。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的患者,还应严格遵医嘱使用抗抑郁及抗焦虑药物,并密切关注心理变化,严防发生自杀、自伤等意外事件。
(8)大脑综合能力训练。颅脑外伤患者功能训练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大脑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大脑皮质高级生理活动的重新学习、建立,是在进行运动功能训练和认知功能训练的同时建立起来的,主要依靠康复治疗师训练患者能专心于某一工作的能力、理解因果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计算机已在我国普及,可将计算机的操作练习应用在大脑综合功能的康复中,既可训练注意力、记忆力和分辨能力,还可训练手与眼的协调以及反应能力。另外,还可设计一些游戏娱乐的程序,使患者注意集中,并增加记忆、推理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最后,逐步让患者接触以前的专业知识,重新学习处理本专业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大脑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为最终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9)并发症护理。痉挛、皮肤完整性受损、直立性低血压、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癫痫等并发症,以及跌倒、走失等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及护理如下。
1)痉挛的预防及处理。痉挛有两重性,其有限制关节运动,影响运动模式、运动速度、精细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引起挛缩、关节畸形和疼痛不适,不利于清洁护理等不利影响。但在某些患者可能起到有利于循环、下肢支撑及保持某种姿势的作用。因降低痉挛不一定都有利于功能改善,有时甚至有害,故在进行治疗之前,首先应明确治疗的必要性和目的。可先用2%的利多卡因进行肌肉浸润或神经阻滞,或进行局部缺血试验(在患侧肢体近端加一个能充气的血压计袖带,充气加压至收缩压以上,持续20~25分钟),在痉挛减轻或消失后的10分钟内观察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无改善,确定去除痉挛是否有利于功能与能力的改善。
2)皮肤完整性受损的预防及护理。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指导或协助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1次,必要时1小时翻身1次。采用轴线翻身法,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的动作,保护骨隆突处,在身体空隙处垫软枕、海绵,必要时可垫海绵被褥、水褥、气垫床等,使支持体重的面积宽而均匀,对易受压部位可用护架抬高被褥,以免局部受压。具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如下:
一是坐位时每15分钟进行减压动作,以缓解对尾骨和坐骨的压力。如在轮椅上用双手撑起30秒或在轮椅上侧靠30秒。
二是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干燥。大小便失禁、出汗及分泌物多的患者应及时擦洗干净。床铺须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不可让患者直接卧于橡胶单上,不可使用破损的便盆,以免擦伤皮肤。
三是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温水擦浴或用湿热毛巾行局部按摩。
四是防止冻伤或烫伤,避免皮肤受损。提前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做好物理降温、使用热水袋保暖、热疗等高危环节的指导与管理工作。使用热水袋时要做好健康宣教,适宜水温为60~70℃。对于感觉功能障碍的患者和老年患者,水温不可超过50℃。使用热水袋时外面要加套布袋或用毛巾之类的东西包裹,不宜直接接触皮肤,并应加强巡视,做好交接班。注意增进营养的摄入,在病情许可时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膳食,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和组织恢复能力。
3)直立性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突然起立或变换体位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变换体位时动作应慢,起立时应逐渐增加角度,严密观察患者反应。低血压时可抬高双下肢,使用弹力袜及腹带。
4)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颅脑外伤伴有骨折的患者应注意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压力治疗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应注意监测四肢的周径,当单侧肢体肿胀、怀疑血栓形成时,应严格进行患肢制动、保暖,抬高患肢,注意观察肢端循环情况,行血管彩超检查。确诊后患肢继续严格制动,严禁患肢的被动按摩,并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如患者突然发生气促、呼吸困难、胸背部疼痛等,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5)坠积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肺部感染与肺不张是颅脑外伤患者早期的主要死因。四肢瘫痪可致呼吸肌麻痹、呼吸量减少及排痰不畅,容易诱发肺部感染。坠积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如下:
一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对流,温湿度适宜,定期进行室内空气消毒,采用湿式打扫。
二是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呼吸训练、胸廓扩张运动训练等。呼吸训练包括胸式呼吸训练(胸腰段损伤)和腹式呼吸训练(颈段损伤)。重点是增加每次换气量,主要进行长呼气的深呼吸。对肋间肌、腹肌麻痹者,护理人员可双手张开置其两季肋部,患者吸气后用力推压帮其呼气,吸气时松开双手。对能随意支配呼吸的患者,进行缩唇呼吸训练以增加呼气阻力,使气体缓慢呼出,压力增大,肺泡扩张。手法按摩肋间肌、锻炼躯干肌、进行呼吸体操也是训练的重要内容,可进行徒手体操或体操棒体操。至少每2小时帮助患者翻身叩背1次,以助排痰。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解除气道痉挛。痰液较多、咳痰无力的患者可采用体位引流的方法排除痰液。
6)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和护理。
一是跌倒的预防。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提前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提供安全的环境:病床及轮椅要保持刹车状态;合理设置病区环境;提供充足的光线;物品摆放规范,常用物品置于患者易取放处;对高危患者严格交接班;加强病房巡视,高危患者卧床休息时应拉上床档;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的患者,应使用约束带进行保护性约束,并向家属强调保护性约束的重要性;不可私自解开约束带,约束肢体应处于功能位,定时轮流松放,护理人员应做好交接班,加强巡视,观察约束肢体的血液循环并记录;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24小时留陪伴的重要性,强调患者不能单独活动和如厕;指导患者服用降压药、安眠药,或感头晕时,应暂时卧床休息,避免下床活动致跌倒;改变体位动作应缓慢;告知患者穿防滑鞋,切勿打赤脚、着硬底鞋,慎穿拖鞋。
二是走失的预防。对于意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要提前与家属做好沟通,强调24小时留陪伴的重要性,患者不能离开陪伴的视线。外出检查时应专人陪同,尽量避免到人员杂乱的地方,快去快回。腕带是识别患者身份的重要标识,严格执行患者腕带佩戴制度,以便患者意外走失后的寻找。
(10)再就业前训练。大部分颅脑外伤患者是青壮年,恢复其职业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应根据其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等的恢复情况、患者及其家属的愿望和社会的需求等制订社会复归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前的技能训练,包括电脑操作、各种修理技能等。可把复杂过程分解成数个较为简单的动作,反复操练后,再综合练习。可为患者佩戴特殊的器具,以利于重返特定的工作岗位。部分患者需要转换工作岗位。
(三)康复宣教
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与其受损伤的程度、康复介入的时间、家庭的支持等密切相关。加强安全生产和交通安全教育对减少颅脑外伤的发生非常重要。重点关注促醒的护理措施和认知障碍的护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