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人推崇辟谷养生

中国古人推崇辟谷养生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断食不仅仅是许多宗教中所提倡的,也被许多古代的医生所认可,其中尤以中国和印度的医生为多。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使自己进入辟谷状态。乃学辟谷、导引养生。古人寿命平均较短,而伟大诗人白居易却活了75岁,这是很难得的,在唐代诗人中尤其少见。断食在古代一直被印度医生当做是一种重要的治病方法,并且现在还在沿用,成为一种风俗。

断食不仅仅是许多宗教中所提倡的,也被许多古代的医生所认可,其中尤以中国和印度的医生为多。早在几千年前,祖国的中医学理论就指出:“血脉流通,病不得生”、“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等,将疾病和衰老归咎于“人体气血失衡”。而辟谷则具有泻下逐水、活血化淤、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滋阴降火、养血安神等功效,可以调节气血。

古今中外,辟谷悟道、辟谷毅志的不乏其人。许多名人志士因此而“顿悟”。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名悉达多(意为释迦族圣人),被称之为佛陀(意为“觉者”)。佛陀原是净饭王的儿子,为了得道成佛,他曾苦行6年,日食“一豆一麦”。最后,在菩提树下经过7天7夜的苦思冥想,终于悟得四谛十二因缘之道。佛祖的辟谷悟道,至今还在影响着他的弟子,每逢初一、十五,信徒们要“吃斋念佛”。据说耶稣、穆罕默德也都曾有过辟谷悟道的经历。

我国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很早就分别提出:恬淡无欲,回到婴儿状态;节饮食,养正气,轻富贵;“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养心莫善于寡欲”的主张。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使自己进入辟谷状态。

庄周气诀解》中有这样一句话:普天下的众人,由于没有掌握生命的要领,通常都是根据味道选择食物,以填饱肚子,维持生命。但这种做法恐怕只是尝了点滋味罢了,长期下去,它会心神大乱,滋生种种疾病,以至死亡

西晋的张华在《博物志》中有这样一句话:“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

西汉张良晚年曾闭门谢客,专心于辟谷。《史记》载,张良在迁都关中后,“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乃学辟谷、导引养生。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认为“淡而有味”、“淡而轻身”、“淡而益寿”。曾在《辟谷说》中记述道:一人堕入洞中不能出,效龟息,“遂不复饥,身强力壮。后,卒还家,不食”。还曾在杂记中记载食阳光止饿之事。

唐朝宰相李沁经常“绝粒”养生,唐明皇也经常自行断食辟谷服气。

古人寿命平均较短,而伟大诗人白居易却活了75岁,这是很难得的,在唐代诗人中尤其少见。白居易的长寿就是得益于“休粮清肠”。他有个朋友坚持辟谷,他非常赞同,并写了一首诗:“仪客白皙上仙郎,方寸清虚内道场。两翼化生因服药,三尸饿死为休粮。”他身体力行,亲自辟谷后,感觉非常好。

据说,古代的许多皇帝生病,也会被御医要求强制节食。

断食在古代一直被印度医生当做是一种重要的治病方法,并且现在还在沿用,成为一种风俗。西方的医学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有断食治病的记录,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断食可以治疗各种疾病。”据说,希腊斯巴达人之所以因勇猛而著称,就是因为他们的断食传统:他们严格实行定期断食,以训练强健的体能。

在古人看来,断食不仅仅可以养生,还可以增进智慧。因此,古往今来,无数名人经常断食,尤其是那些圣贤哲人,认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刺激精神力量,他们说:“填饱的胃不能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