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单纯依靠骨密度检测来诊断骨质疏松是不够的。由于体重及骨的几何形状对骨密度的影响很大,为防止误诊和漏诊,诊断骨质疏松还要结合骨强度等生物力学的指标。把抗骨折能力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的新指标,提高了骨质疏松诊断的准确性,实现了个体化的定量诊断。
单纯依靠骨密度检测来诊断骨质疏松是不够的。由于体重及骨的几何形状对骨密度的影响很大,为防止误诊和漏诊,诊断骨质疏松还要结合骨强度等生物力学的指标。
以往都用骨密度测试的方法来诊断骨质疏松,经常有误诊和漏诊的现象,如有的病人骨密度很高,按说不应诊断为骨质疏松,可偏偏病人极易骨折;还有的病人骨密度很低,按理说应发生骨折却从不发生骨折。我国北方人的平均骨密度高于南方人,但北方人的骨折发生率却高于南方人。
这就是说,单纯依靠骨密度来诊断骨质疏松并不十分准确。近年来,随着对肌肉量与骨量、体重与骨密度、体重与骨几何尺寸等关系研究的深入,骨强度指标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了临床,对骨折的描述也由单纯的结构指标(骨密度)发展到结构加功能(骨强度)的综台指标。在分析骨强度的过程中,当力以人体的体重为单位时,骨的强度被称为抗骨折能力,而抗骨折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每个人骨的几何结构、骨密度、骨骼的材料性能、体重及肌肉力量等诸多因素,任何一个量的变化,都可以引起人的抗骨折能力的变化。把抗骨折能力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的新指标,提高了骨质疏松诊断的准确性,实现了个体化的定量诊断。
由此还带来了治疗上的改变,不再只是单纯地增加骨密度,其他如提高肌肉力量,控制体重以及改善骨关节功能等也成了治疗骨质疏松,提高抗骨折能力的有效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