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中用“轨迹现象”来研究高血压可以说明原发性高血压起源于儿童。将一群1、2、3年级的学生,按血压高低分成2组,连续地进行观察,开始时2组平均血压升高幅度差不多,等到追踪观察至第5年时,血压出现明显差异,基础高的一组学生收缩压超过了120毫米汞柱,而基础低的一组学生收缩压没超过120毫米汞柱。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本血压偏高的儿童就像进入了轨道一样,会逐渐向血压高的方向发展。
另有一项追踪5年的研究,发现按收缩压高低的分布与儿童的身高、体重有关。根据血压变化的倾向,发现有12%儿童将向着高血压方向发展,因为在每次测量时,他们的血压均处于一个上升趋势,他们的血压水平与少儿的体型相关,体重比一般的学生要重。这样看来,血压的轨迹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体现了与体型、家族史、种族等背景和其他已知的影响血压因素相结合的作用。
体型是青少年中表明血压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关系在学龄前少年中是不稳定的,而在学龄期少年中是肯定的。高血压与肥胖密切相关,甚至青少年期超重也是以后发生高血压的一种危险因素,北京地区的一项调查表明,有14.7%的肥胖少儿合并高血压,为正常少儿的3倍;肥胖少儿中有20%的人血压接近高血压的标准,为正常少儿的2倍。国内的一组研究表明,初始体重是影响血压持续偏高的因素,血压偏高同时体重偏重的少年成为持续血压偏高者的可能性更大,收缩压偏高的少儿3年后只有1/2的人血压仍然偏高,而在收缩压偏高同时又体重偏重的少儿中,3年后有2/3的人血压偏高。还发现在一群小学生中,如果体重指数最高的10%的学生,8年后血压大于140/90毫米汞柱的可能性比其他学生高近2倍。
大量的资料确定高血压轨迹从少年到青年到成年的发展过程。遗传因素从出生时就影响血压。双亲为高血压者子女发生高血压的可能性为45%。除了遗传因素以外,体型的变化是高血压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的资料还显示:原发性高血压的起因存在于少儿时期,如果注重日后的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生还是能够预防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