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环境影响失眠有两种情况:一是养成了某种与入睡相伴随的行为习惯,如长期看电视入睡,形成了对电视的依赖,一旦没有电视可看,就会发生失眠,这种失眠又称“入睡条件性失眠”。二是环境不良因素对睡眠造成了直接影响,即真正的“环境性失眠”。常见不良因素包括严寒、酷热、噪声、强光等,或处在需要保持警惕的环境下,如守护患者、身处危险场所等。这些因素可使人感到心里不安或情绪紧张焦虑,并因此产生失眠,甚至是平时不失眠的人也会出现失眠,但是一旦环境改善或不良环境因素消失,此类失眠常可自行缓解。
这种失眠可见于任何年龄,但是老年人更常见,通常是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易醒、总的睡眠时间减少。白天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疲劳、警觉性下降,甚至嗜睡或打盹。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或改变环境,会出现慢性失眠、全身不适、心情抑郁、焦虑等症状。
为了避免环境性失眠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最好的方法是消除不利的环境因素,这样失眠自然会缓解。
(2)对于不能消除的环境因素或者是对环境改变很敏感的人,应该适时、适量应用些催眠药物,以免连续失眠带来身体不适及情绪改变,即掌握“按需服用”的原则。
(3)对于长期失眠又伴随焦虑抑郁状态的人,应该配合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不仅可以减少催眠药的上瘾,同时可以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4)病程较长的还应该配合各种心理、行为治疗,如心理疏导、生物反馈等。
(5)对于老年体弱多病者,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好的一定要尽量减少药量,同时增加一些物理疗法,如针灸、耳针、按摩、理疗、放松训练或光疗。
(6)所有治疗的前提是注意睡眠卫生,即每天定时睡觉、定时起床,睡前心情平和,不饮咖啡及茶水,禁烟、禁酒等。
总之,环境性失眠不可怕,可怕的是滥用药导致上瘾或长期不用药导致抑郁焦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