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疼痛的心理疗法

疼痛的心理疗法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时难以明确病因诊断时,切忌轻易扩大疼痛的心理因素成分。同情和信任是所有心理治疗成功的基础,疼痛的心理治疗也不例外。一般来讲,疼痛引起的心理变化,一方面与疾病本身轻重缓急及躯体痛苦程度有关,另一方面患者对疼痛的认识有关。其作用在于增强患者的治病信心,减少对疾病和治疗的焦虑和恐惧感。

一、概 述

疼痛反应取决于感觉分辨和认识评价等心理机制。心理过程在决定疼痛的性质和程度上起着重要作用,疼痛患者心理活动复杂,探讨其心理活动并给予心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

疼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躯体、精神、宗教、环境、气候等因素,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疼痛的强度,而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因此疼痛诊治过程中应了解引起疼痛的因素和患者的心理状态,达到有的放矢地调节患者的心理,使患者康复。

1.迫切要求医生了解和重视他的疼痛,希望医生能耐心、仔细地听取他的叙述。

2.对诊治持有怀疑态度,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而就诊。此类患者多因长期反复疼痛,并经多家医院、多科医生、多种方法治疗而诊断不明、效果不佳,即使对治疗疼痛的专业医生的诊治也持有怀疑态度。

3.精神性疼痛:由精神因素为主而引发的疼痛,患者特点是:性格孤僻,对自己所思疾病预感不安,焦躁,认为自己会瘫痪,生活无法自理,所患之症是不治之症而恐慌不安。

4.躯体性疼痛:以机体本身某一环节的缺陷或失衡而导致疼痛。此类疼痛多半是慢性持续性痛,个别患者可表现为间歇性痛或间歇性加重。常因注射或口服大量镇痛药而产生依赖,需定时定量应用镇痛药物,否则戒断症状出现即可表现为大汗、躁动不安、垂头、流涎等。在求治过程中希望医生能治好其病,又对用药持有怀疑态度。

5.生理功能紊乱加神经官能症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慌、气短、失眠、焦虑、紧张、记忆力减退和躯体某部位疼痛,查体无阳性体征,既不接受事实,又不听从别人的劝解。

6.确有精神症状,不语、猜测、幻觉、妄想等,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7.社会因素:此类患者多因纠纷,打架斗殴等引起疼痛,为了向对方索赔,有意夸大症状,小病大养,无病呻吟。

8.晚期癌症患者自知患有绝症,对社会、对家人出现抵触情绪。不吃不喝或有意吵闹,让周围人们不得安宁。

9.宗教信徒视生命为神灵所赐。患病是神灵所为,死为神灵所命,不接受事实,不听从劝告。

10.疼痛受环境、气候的影响,尤其疼痛在阴天、冷天、秋冬季节加重,患者可随环境、气候改变出现恐惧感。

(二)诊疗原则

1.诊断原则 一般认为慢性疼痛是一类由心理因素所致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可因强迫性格、过度休息、家人的过分关注、社会适应不良以及若干医源性因素所强化。因此,对慢性疼痛的诊断必须弄清;①有无器质性病变;②患者的心理状态、性格和文化素质如何;③患者的家庭状况和社会背景;④以往的治疗状况。

2.治疗原则 要想成功地进行疼痛的心理治疗,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明确诊断。确定患者疼痛的性质。在一时难以明确病因诊断时,切忌轻易扩大疼痛的心理因素成分。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情和信任是所有心理治疗成功的基础,疼痛的心理治疗也不例外。③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在暗示治疗中患者本人对治疗的信心对治疗效果有具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④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有专家指出,患者处于松弛状态,暗示治疗效果比较好,因此对一般松弛治疗无效者,可预先给予抗焦虑药或起效比较快的催眠药。⑤注意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不宜单独采用心理疗法,即使是心因性疼痛也必须配合其他措施,而且很多情况下,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心理疗法联合应用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支持疗法

一般来讲,疼痛引起的心理变化,一方面与疾病本身轻重缓急及躯体痛苦程度有关,另一方面患者对疼痛的认识有关。一个人有了病,不仅是身体有病,还有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担心、害怕和疑虑,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

支持疗法通过对患者进行精神上的安慰、支持、劝解、保证和疏导来进行,是一种较简单又常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方法。其作用在于增强患者的治病信心,减少对疾病和治疗的焦虑和恐惧感。支持疗法主要有以下技术方法。

(一)解释

医生把有关疾病的本质、患病因素以及主要防治办法等基本知识向患者解释说明,使其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疾病,消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训练。如神经性疼痛患者,尤其是慢性患者,往往认为自己有疑难杂症,我们可以对患者解释有关疾病的性质、患病因素以及主要防治办法等基本知识,并且指出这是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应注意什么事情,如何配合治疗等。

(二)倾听

善于倾听及相应的认同反应是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技巧。通过自由倾诉不仅可以了解病情和心理问题,而且使之有被信任、被接受和被理解的感觉;同时,疏泄那些被压抑在内心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善于倾听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基础。

(三)鼓励和安慰

对焦虑和抑郁情绪较突出的患者,应鼓励其树立信心,诉说内心的忧虑和苦闷,同时主动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及康复指导。指出存在的各种有利因素,帮助患者振作精神,建立信心,鼓足勇气,克服暂时的情感障碍,提高和疾病作斗争的能力。

(四)保证

以充分的事实作依据,用充满信心的态度和语调,向患者提出担保,而且愿意承担一切责任,以解除患者的紧张与焦虑情绪。主要是在神经性疼痛患者认为自己有某种实际上不存在的疾病,或者过于夸大(误解)自己的疾病时使用,前提是排除相应的器质性病变。此外,关心与同情患者,多使用一些积极的语言(如安慰、鼓励和劝导性语言),都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神经性疼痛。

三、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从心理学原理出发,应用学习理论或条件反射方法,来转变患者外在行为表现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理论基础主要有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理论。行为疗法的常用技术方法如下。

(一)松弛疗法

神经性疼痛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其他不良情绪,焦虑等精神紧张必然伴随相应的肌肉紧张,不少患者的头颈和背部的胀痛就是由肌肉紧张引起的。反之,肌肉的松弛可以缓解精神紧张,经过训练,使患者通过想象、自我暗示或渐进性的肌肉放松等来达到治疗焦虑等情绪障碍及其相应疼痛的目的。

(二)系统脱敏疗法

将焦虑刺激同与焦虑反应不相容的另一种反应例如松弛反应多次结合,这两种反应是相互抑制的,于是就逐渐减弱了原来的焦虑刺激与焦虑反应之间的联系,逐步减轻对焦虑刺激的敏感性,因而这一疗法被称为系统脱敏疗法。

(三)强化技术

1.厌恶疗法 多用于引起躯体痛苦反应的非条件刺激与形成不良行为的条件刺激结合,使患者出现不良行为的同时感到躯体的痛苦反应,从而对不良行为产生厌恶而使其逐渐消退。此疗法对酒痛、烟瘾、贪食、吸毒者效果较好。

2.标记奖励法 此疗法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用奖励的方法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塑造新的行为。常应用于智残儿童、行为障碍儿童、呈现严重行为衰退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四)自我管理或自我控制技术

鼓励患者作为治疗的积极参加者,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建立健康行为,消除不良行为。步骤:选择相应的目标进行监测,并根据反馈和强化来调整行为目标,最后是巩固行为。

(五)生物反馈疗法

借助现代仪器,将患者某些生理功能加以描述,同时转换为声、光等反馈信息,使患者根据反馈信号学习调整不随意的内脏功能和其他躯体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通过反复训练、学习,掌握自我暗示的手段,调整患者自己的血压心率或括约肌功能。通过放松等方法减轻焦虑、恐惧、精神紧张、紧张性疼痛和一些急慢性疼痛等。

四、暗示疗法和催眠疗法

(一)暗示疗法

1.暗示 指一个人处于某种环境气氛或情感背景中对外界影响无条件地接受。如某科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说患者这种情况有时是会很痛的,此后,患者真的觉得很痛了。实际上,患者这种疼痛不是很剧烈。

2.自我暗示 对某种自身感觉或观念无条件地接受。例如,患者认为自己肝炎病毒阳性,肝有病毒应该是痛的,果然,以后总是觉得很痛了。

3.消极暗示与积极暗示 暗示可以致病(消极暗示),如患者的肿块做病理检查,因为病理科的标本搞错了,误认为是癌症,患者情绪反应大,抑郁寡欢,不吃、不喝、不睡,消瘦等。病理结果纠正过来后,情绪立加好转,病情随之改善。暗示也可以治病(积极暗示),如患者因忧虑过度产生紧张性头痛,医生认真检查,开处方给吃“特效药”(安慰剂),并给予相应的语言暗示,服用后立即好转。

4.暗示疗法 医务人员通过言语来诱导患者,使他接受治疗,并力图达到治疗目的。言语必须简练,语气中肯,充满信心而坚定,亦可以采用药物、针灸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来配合进行。

(二)催眠疗法

在催眠状态下,医生通过言语和暗示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用暗示等方法刺激视、听或触觉来引起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这时,大脑皮质的其他部位受到抑制,只有和接受主试者言语暗示有关的部位保持清醒,并按其命令做出各种动作,进行暗示治疗。

治疗以前应测验患者的暗示性。患者暗示性愈强,被催眠的效果愈好。

诱导催眠状态的方法很多,一般有催眠术催眠和药物催眠。在进入催眠状态后,医生要用温和、坚定、明确的语言对患者进行暗示治疗。

(金 龙 陈旺盛 李惠菊)

参考文献

[1]宋文阁,傅志俭.临床疼痛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5-198

[2]李仲廉,安建雄,王子千,等.临床疼痛治疗学(修订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8-260

[3]陈宁,叶陈前,李平均.实用疼痛治疗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35-208

[4]耿文秀.疼痛与痛苦:痛及镇痛的探索.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7-116

[5]赵俊,李树人,宋文阁,等.疼痛诊断治疗学.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78-585

[6]吴斌,邵长军,刘青华,等.疼痛诊疗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46-191

[7]苏冬梅.实用疼痛护理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3-96

[8]胡浴桓.疼痛心理学.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9:116-142

[9]赵继军.疼痛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5-112

[10]陈景藻.现代物理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5-394

[11]张绍岚.物理治疗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10-407

[12]燕铁斌.物理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0-474

[13]孟庆云.神经阻滞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4-415

[14]吉联国,孟庆宇,王晓屏,等.常见病的推拿疗法.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15-2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