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做自我健康的主宰者

做自我健康的主宰者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是重视心理因素,即调动病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对一些精神、心理性疾病及慢性病的用药和康复措施等。一是认识疾病,科学预防诊治。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学习并积累一些必要的防病治病知识,同时学会,并注意留心观察自己的身体,一发现某方面有不对的苗头,立即采取必要的针对性措施,就不难将疾病扼杀在萌发状态。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种“阳气”,它能起到外层保卫的作用。

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外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侵袭,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困扰,免不了会产生疾病。

得了疾病怎么办?上医院固然是首选,但同时也就处于被动。一来,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总人口而言,我国目前的医生、医院和病床绝对数毕竟太少,看病并不方便;再则,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供求规律的制约,看病贵的现象也势所难免;三者,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看病频率不得不增加,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精神、经济两方面的沉重压力。正因为有了这三点,现在不少人都把看病归入苦事、累事、难事之列,甚至比喻为压在我们头上的一座“大山”。

如何化解生活中的这个大难题?我们不能不折服于华夏民族祖先的聪明智慧。中医学早就提出了明确的治病原则:一是预防为主,“上工治未病”(高明的医生注重预防)。二是整体观念,强调“天人感应”,认为人的身体是个微缩的小宇宙,而宇宙则是扩大了的人体,相互间存在着许多密切的联系和对应关系。三是注重辨证关系,尤其是善于把握病因和个人体质方面所存在的共性与个性。诊疗讲究望闻问切,用药讲究君臣佐使,有时多病一方,有时又一病多方,完全因人、因病而异。四是重视心理因素,即调动病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对一些精神、心理性疾病及慢性病的用药和康复措施等。

怎样去做好防病治病方面的自助呢?站在中医的角度,我们建议不妨从如下的几个大方面去努力。

一是认识疾病,科学预防诊治。在中医看来,不管是什么疾病,都必然存在有一个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一般都是渐进的。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学习并积累一些必要的防病治病知识,同时学会,并注意留心观察自己的身体,一发现某方面有不对的苗头,立即采取必要的针对性措施,就不难将疾病扼杀在萌发状态。这其实就是“勤补小洞,避免形成大洞”的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中医学所说的“上工治未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都是指的这些。

二是以食代药,注重平时调养。中医所讲的“药食同源”,既指出了很多中草药都来源于平常的食物,有的甚至本身就是食物,或者在特定的时期(比如灾荒年代)曾做过食物;也说明了日常的食物中很多都具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某种药性,只不过这些药性平时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而已。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去加以利用,在刚发现某种疾病的苗头时就注意选食有特定作用的某种食物,那不就正好起到了治疗的作用吗?所以,巧用食物,扶弱抑强,也就正好可以补偏救弊。古代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所讲的“苦入心、酸入肝、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凡花皆散”“叶性上浮”“根性向下”等,都正是指此而言。

三是适度运动,增强抵抗能力。我们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精密的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自我修复的功能。古人所说的“不药胜中医”(不用药有时超过了中等医师的水平),强调的也就是人体这种自我修复功能的可靠与重要。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种“阳气”,它能起到外层保卫的作用。经常适度运动,就有助于生发人体内的阳气,相对地也就不容易遭受病邪侵袭。西医则认为,人体内的各器官都有“用进废退”的特性,所以,经常适度运动的人,这一部分的功能也就相应地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与提高,它所具有的某一部分功能自然也就随之加强了。中医里面所说的“导引”,就是一种主动的运动,按摩则是一种被动的运动,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所达到的强身目的都是一样的。

四是管理情绪,消减心理压力。人是智能生物,这智能很大程度就体现在心理与情绪上。其实中医很早就注意到了情绪的作用。病因中就有一种“七情”说,而且比外在的“六淫”在数字上还略胜一筹。中医典籍中的“郁”字较多,这个“郁”中,很大的一部分指的是不良情绪积累,可见情绪对于疾病发生与病后康复的重要。管理情绪,在今天也就是自我疏通、相互开导。现代心理学上已经非常重视这一点了。如果我们不懂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凡事认死理、钻牛角尖,一味地任情率性,结果都只能是给自己找麻烦——于事既无补,于己反有害;反之,学会多角度思考,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及时给自己的心理减压,我们就能时刻保持着一种正面的振奋情绪,身体经常保持着一种良性的状态,凡事也就“人逢喜事精神爽”了,一般的疾病又何能入侵呢。

五是借助外力,避免药物遗毒。我们这里所说的外力,主要是指中医传统的按摩、灸疗、敷疗等,西医一般统称为理疗,如果再扩大一点,也可以包括今天很普遍的手术疗法。外力治疗的最大好处,就是只要证候对头、手法正确,基本上不会存在其他的副作用或后遗症;而内服药物(包括食物)就不同了,稍不注意,没准儿就留下了某种后遗症,所以中医前辈早就谆谆告诫“是药三分毒”,必须严格“君臣佐使”的规矩,而且进一步提出了“(治大病)十去其六”之类的原则,目的都是为了防止过服(食)某种药物(食物)可能造成的某种弊端。从这个角度我们认为,这同样也是“不药胜中医”(不用药有时超过了中等医师的水平)的另一层意思所在。而且,中医讲究“医易同源”,这也正符合《易经》中“过犹不及”的哲学思想。

六是激发功能,筑牢防范堤坝。前面所说的“认识疾病”,指的是对外在疾病的了解;这里所说的“激发功能”,则是强调我们应加强对自身人体的认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中医强调“用药如用兵”,正是指此而言。医师是如此,病友同样也应如此。这方面病友必须明白,在对人体自身的认知上,中医和西医是存在着明显区别的:中医着重从宏观上思考问题,强调的是整体、和谐与平衡;而西医则更注重于微观,强调的是局部、(器官)个体与外在功能。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是谁非,只能说两者各有侧重,也各有特色、各有用途。以“心”为例,中医所说的心,既指人的心脏本身,也包括了人的一部分脑、神经、思维甚至内分泌的功能在内;而西医所说的心,就只是解剖学上的心脏本身。病友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学会灵活地应用在自助防病、治病上。一般情况下,我们提倡在平时的自助防病上多用中医,而在急重病症上则推荐先用西医。对没有明显病灶的危重病情,不妨先行试用中医;而对有明显病灶(比如炎症、肿块等),则应该先考虑西医,这也正符合中医“急则治其标”的传统理论。总之,中、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适,只有因人、因病制宜,才能相得益彰,更好地增加我们对疾病的预防、把握和诊治效用。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这套丛书拟先从中医自助的方面着手,向各行业的读者朋友普及一些中医这方面防病、治病的基础知识。做自我健康的主宰者,让我们每个人都以此共勉并互勉,不断地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刷新我们的生存记录。

在防病治病的原则上,我们倡导:个人自助,家庭互动,自我防病,医院治病,中西结合,永保康宁。在防病治病的方法上,我们力求:既注意它的知识性,也考虑它的科普性,更注重疗效的安全确切,同时兼顾到“简(简单实用)、便(制作或服用方便)、廉(价格低)、效(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等基本原则。

在防病治病的共性要求上,我们建议:用药上提倡六先六后(即先食疗,再药疗;先外用,再内服;先中草药,再西药;先单味药方,再复合药方;先口服,再注射;先肌内注射,再静脉输液)。疗效上提倡十去其六(即用药消去疾病的大部分症状,其余则慢慢用穴位疗法、饮食来调治)。

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北京、江西九江的许多老师、朋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谨此致谢。如有对这方面感兴趣或希望开设相关讲座的单位,也欢迎与我们联系,电子邮箱:mylzy6666@sohu.com。

衷心地祝愿广大的同胞每天都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前景更光明!

梅雨霖 

2011年6月

于康怡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