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上经常被误诊为心绞痛而需要鉴别的疾病有
1.心神经官能症 该病多见于中、青年人,尤以女性多见,特别是围绝经期或绝经期后妇女,老年女性也不少见。表现为胸闷或胸痛,多呈一点、一条线或一小片的疼痛,或前胸后背对称性一点疼痛。持续几小时或一整天,喜叹息样呼吸才感舒服,常伴有心烦、心悸、阵阵发热、出汗、睡眠差,甚至感到房间空气不够用,在人多的场合感到心烦胸闷,喜欢跑到室外或打开窗户才感舒服。发作与情绪、紧张、精神压力、劳累过度有关。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或需要10min以上才可缓解。心神经官能症和抑郁症在临床上被误诊为冠心病的为数不少,也有不少患者为此而被医师行冠脉造影。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2.食管裂孔疝 该病疼痛位于胸骨后,饱餐后处坐位或卧位易发作,疼痛酷似心绞痛,往往误诊为冠心病。但少餐或餐后处立位或行走半小时可免除发作。纤维内镜或食管钡餐检查可帮助确诊。
3.其他食管疾病 诸如反流性食管炎,由于贲门松弛,夜间平卧时胃酸反流入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症状。该病多在夜间或凌晨发作,表现为胸骨后疼痛或火辣辣或紧缩感,可向下腭、肩部反射,常伴有烧心、返酸,往往被误诊为冠心病。可做纤维内镜或食管pH值测定、食管腔及胃腔内测压帮助确诊。止酸剂、H2拮抗药、质子泵抑制药和胃动力药有效。此外,食管痉挛也需要鉴别。
4.胃肠疾病 包括胆囊炎胆石症、贲门痉挛,消化性潰疡。由于患者主诉不清或医师错误判断,而误诊为冠心病。笔者曾遇到1例主诉上腹部胀、胸闷而入院的患者,下级医师先入为主按急诊室意见以冠心病观察,多次心电图均正常,直到笔者检查发现上腹部胀满、右上腹部具压痛才疑为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行腹部B超检查证实,转外科手术治疗。
5.颈椎或胸椎骨质增生、肋软骨膜炎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发作性心前区疼痛、心律失常、合并头晕,常先到心内科就诊,且常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其鉴别要点:①颈椎病引起的发作性心前区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持续1~2h。②抗心绞痛药物无明显疗效。③人为的压迫颈椎旁压痛区可诱发心绞痛样发作。这种心前区疼痛往往先从肩部、肩胛间再转至心前区,颈臂活动、咳嗽时疼痛加重,且伴有颈椎病的其他症状如颈部、肩背部沉重酸痛、肢体发麻等。④按颈椎病治疗能减少心前区疼痛发作。应注意鉴别。
7.其他 如Jietze病(非化脓性肋软骨膜炎)多见于左胸第2肋软骨,常表现为阵发点状或小片剧烈刺痛,局部有压痛可与冠心病鉴别。带状疱疹发病初期误诊为冠心病者并不少见,只要掌握临床特点——持续性疼痛阵发加重,并想到该病鉴别不难。
(二)以T波改变作为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标准
以T波低平、浅倒置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标准,这种现象十分普遍,由于T波是心肌复极波,受很多因素影响,以它来诊断“冠心病”,往往造成误诊。
1.12导联T波普遍低平或浅倒置 除AVR外,Tv1可直立,其他导联T波普遍低平或浅倒置,T波改变並不按冠脉分布进行,这种心电图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之比约1∶4。Brscic报道一组17例有缺血性胸痛和12导联T波普遍低平或浅倒置患者,女性15例(88%),男性2例(12%)。冠脉造影结果女性中13例正常,1例右冠脉狭窄60%,1例左旋支狭窄75%。男性1例正常,另1例右冠脉狭窄50%。因此,作者认为这组患者短期与长期预后良好。导致这种原发性T波普遍改变的原因是由于女性雌激素和孕激素降低,也可能与交感神经介导儿茶酚胺分泌异常有关。假如遇到心电图T波普遍低平或浅倒置,尤其无症状女性患者,诊为“冠心病:心肌缺血”要特别慎重。
2.巨大T波倒置 心电图上示TV2~6深倒置,倒置最深在TV3~4,倒置T波>1mV(10mm),两支对称、顶尖、酷似冠状T波,同时伴ST段下降,TI,aVL浅倒置。患者可有不典型发作性胸痛或无任何症状。这种患者往往被误诊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非Q波性心肌梗死)”,给予很多不必要的治疗和种种活动限制。其实,这是很典型的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只要做一次超声心动图就可以明确诊断。超声心动图上见心尖部心肌肥厚可达15~20mm以上,但这种T波倒置深度与心肌肥厚程度不成正比。心室造影心腔呈“黑桃A”症。笔者在门诊每年均能遇到几例。如一例患者男性、56岁,1996年发现心电图上TV2~6深倒置,倒置最深在TV4,倒置T波为1.1mV(11mm),TⅠ,aVL浅倒置,伴STV4~6、aVL下降。无明显自觉症状。当地医院都诊为“冠心病: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当时曾住院治疗4个月,此后4年中一直服用血管扩张药,並限制他活动量,但经治疗后心电图始终无进步。笔者接诊后只做一次超声心动图,示EF69%,心尖部心肌肥厚为18.5mm。诊断得以确定。由于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预后较好,解除了患者的精神压力。治疗上可给予钙拮抗药(如地尔硫、维拉帕米)、β-受体阻滞药、ACEI。
另一种巨大T波倒置也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其倒置T波可酷似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也可表现为倒置的帐篷样,尖部颇圆、底部宽大,Q-T间期延长,颇似电解质紊乱的T波。应注意鉴别。
3.孤立性T波倒置 这种T波倒置仅见于V3和(或)V4导联,T波倒置>0.05mV。Okada等报道86例患者,23例无症状者中3例证实为肥厚性心肌病,余20例冠脉造影正常,认为这种T波倒置系正常变异。63例有胸痛者,2例证实为心包炎,3例证实为肥厚性心肌病,其余58例中39例证实有冠脉病变,19例冠脉造影正常,该19例T波倒置认为系正常变异。因此,他们认为无症状性孤立性T波倒置不要轻易诊断为冠心病。
4.R波为主的肢导联 如TⅠ直立,TⅡ低平,TⅢ、aVF倒置,即T波从Ⅰ导直立过度到Ⅲ导倒置,这是一种正常心电图。笔者在门诊或病房常可见到这种心电图的患者,其中1例在外地误诊为“冠心病:下壁心肌缺血”,两手背各有一段静脉由于静滴药液过多成黑色,到北京某大医院后居然做了冠脉造影,结果当然正常。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对这种心电图不认识。
5.β受体过敏综合征 是指以心脏β受体呈高敏或功能亢进为突出表现的心血管临床综合征。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临床表现以胸闷、心悸、头晕、乏力,心前区疼痛多见。此外,可有低热、多汗、失眠等。ECG示STⅡ、Ⅲ、aVF压低,TⅡ、Ⅲ、aVF低平、双相或倒置,也可以出现在Ⅰ、aVL或心前导联。心率多>90~100/min。给予口服普萘洛尔20mg,若30、60、120min后ST-T恢复正常,即可诊为本病。
(三)以ST段改变作为心肌缺血性损伤的标志
众所周知,ST段改变是心肌缺血性损伤的标志,但以下情况应注意:
1.ST段下降伴PQ段下降 这种ST段下降多呈上斜形,且从P波顶点开始沿P波下降支与PQ段-ST段和T波上升支可画成一弧形。这是一种正常心电图,千万别诊断为心肌缺血,这种心电图多见于运动或心率快时,但平静心电图也可见到。门诊常可见到这种心电图,且多见于Ⅱ、Ⅲ、aVF导联,往往被误诊为“下壁心肌缺血”。
2.早期复极综合征 为众所周知,勿赘述。
3.继发性ST-T波改变 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如心电图上有ST-T波改变,首先要排除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所引起的继发性ST-T波改变,再考虑原发性心肌缺血。如患者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则考虑原发性心肌缺血和(或)继发性ST-T波改变。如无症状者,则考虑为继发性改变。
(四)心律失常而无心绞痛、心肌梗死
无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仅以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心房纤颤、心房扑动、束支阻滞或分支阻滞而不加分析的都诊断为冠心病,则多系医师臆测性的,並不可靠。
1.以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诊断为冠心病 自Holter问世以后,心律失常发现率大为提高,老年人90%~100%都可发现有房性期前收缩,80%~100%有室性期前收缩,这是一种老年人的生理或病理情况,还不完全清楚,不能以此来诊断冠心病。当然,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如患者有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炎等。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心肌损伤严重,那么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也越大。如患者无胸闷、心前区疼痛症状,心脏不大,心功能良好,仅有期前收缩引起的阵发心慌、心悸同时伴胸闷,不宜诊断为冠心病。
2.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易发于老年人,<70%患者在65~85岁,84%患者>65岁,最近人群研究显示>65岁男性发病率为9.1%,女性为4.8%。文献报道只有大约25%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有冠心病。但临床上心绞痛发作时并没有见到同时合并心房颤动发作的现象,而在心房颤动发作时由于心室率过快可出现胸闷,临床上必须分清因与果,不能因为心房颤动发作时有胸闷,就认为是心肌缺血所致。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发病机制与心房扩大、结间束、心房肌退行性变和纤维化有关。如1次房性期前收缩落入心房的易损期,可在心房内引起折返,1个母环引起4~6个子环,这时就可出现心房颤动。与心房肌缺血无关,因为心房肌很薄,很少可能引起缺血。临床上在心房颤动发作时给予抗心肌缺血药并无效,也不能用抗心肌缺血药来预防心房颤动发作。如用抗心律失常药减少房早的次数,即可预防心房颤动发作。实践证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并非心肌缺血所致。即使在AMI时,也可能与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致左心房压升高有关。因此,这些患者不要都诊为“冠心病:阵发心房颤动”。国外文献早有报道,心房颤动病因诊为冠心病,多系医师自己臆测性的。
3.束支/分支阻滞 老年人多见,目前认为与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和纤维化有关,而非缺血所致。除非AMI合并束支/分支阻滞或心绞痛发作时出现间隙性束支/分支阻滞,通常不宜诊为“冠心病”。笔者最近见到一位50岁女性,心电图上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北京某医院诊为“冠心病”而行冠脉造影,结果完全正常。
(五)“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不严格
这常见于干部病房入院患者,患者有一或两次心前区疼痛,就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所谓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以下三方面的临床表现:休息时心绞痛(持续时间>20min);新发生的劳力性、加拿大分级(CCSC)Ⅲ级的心绞痛(时间<2个月)或新近(<2个月)的、其严重度至少增加加拿大分级一个级别到CCSCⅢ级的渐进性心绞痛;48h内有CCSCⅢ级的休息时心绞痛。其中大多数患者的症状是由严重冠脉病变所引起。变异性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2周内)均属于不稳定型心绞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