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复律(DC)是使AF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最为有效的方法,常用于伴有严重症状的快速性AF者。对于持续时间很长的AF,也可考虑进行DC治疗,因为AF的持续时间是影响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即使对病史长于2年的AF患者,DC仍然非常有效。由于使用DC见效快,有些医师甚至认为可以用于任何AF患者。但是,对于怀疑存在窦房结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应慎用或禁用DC,以免造成DC后心脏停搏或严重心动过缓。
1.体外直流电复律 进行体外DC时,在放电前要进行镇静或麻醉。可采用静脉麻醉法。由于麻醉和DC放电均可引起一些并发症,因此,操作应在有心肺复苏条件的场所进行,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或怀疑有窦房结功能障碍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都应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
体外DC时流过心脏的电流反比于两个电极板之间的阻抗,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体外DC的成功率:
(1)电极板的位置。DC转复AF最有效的部位是右前-左后位,即一个电极板紧靠胸骨右缘,另一个电极板放在背后左肩胛角脊柱之间,此时流过两侧心房的电流最大,转复效果最为肯定。左前-左后位(上述右前电极板放于左前)也很有效,因为此时电极板间的肺组织较少,因而阻抗较低。右前-心尖位常用于心室颤动的转复,优点是最容易放置电极板,但对AF的转复不如上述位置。
(2)电极板-皮肤界面。这是体外DC阻抗的重要来源,主要影响因素有导电糊的类型和电极板的压力,如果电极板压迫不紧,除影响转复效果外,还可以造成皮肤烧伤。
(3)除颤器参数。有些医师习惯于从低能量开始DC,当转复失败时,再逐步增加能量;实际上这将明显增加操作时间和麻醉剂的用量。因此,建议对AF转复的初选能量应是200J,这样可保证85%的首次DC成功率,如果失败,最多可采用最大能量在间隔3min以上再转复2次。放电前应注意检查除颤器的同步功能,以免造成心室易损期(T波顶峰前10~40ms)电击诱发心室颤动。如果一旦因体外电击造成心室颤动,应立即将除颤器调整到非同步方式并以最大能量进行电除颤。
(4)放电。由于肺内气体增加经胸阻抗,因此,应尽量选择呼气末紧压电极板放电,对肥胖患者尤应注意,同时通过持续心电监测观察复律效果。
AF体外DC的即刻转复率为67%~94%,常见副作用有:①胸痛,与麻醉不好有关;②皮肤烧伤,与电极板压迫不紧或导电糊使用不匀有关;③心电图改变,包括ST段抬高、QRS波增宽、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和心室颤动等;④麻醉副作用如呼吸抑制;⑤血栓栓塞。
对置入起搏器的AF者进行体外DC时应注意:①起搏和感知阈值短期或永久性升高;②脉冲发生器功能障碍;③体外程控失灵。因此,如果要对这种患者进行体外DC时,应尽量将电极板远离脉冲发生器,并在转复后严密随访起搏器功能。
2.体内直流电复律 AF者如果体外DC不成功,可考虑采用体内导管DC。最早使用的方法是高能除颤(200~300J),将四极导管放在三尖瓣口和右心房腔,需要静脉麻醉,放电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12%。目前多采用低能电复律的方法,即将表面积较大的电极放入右房和冠状窦(或肺动脉),使用<20J的能量和双相除颤波,成功率为91%~100%。
Sakasena等采用置入性除颤器(ICD)电极体内除颤AF患者80例,电极分别放在冠状窦和右心房外侧壁,除颤阈值(DFT)是9 ±9J,很少发生短暂性心动过缓和非持续性室速,尽管如此,仍然只有10%的患者能耐受不麻醉下放电。Murgatroyd等的方法是使用2根6F导管,一根放右心耳,另一根放冠状窦,电极长度为5mm,表面积是2.83 cm2,结果采用0.7~4J的能量就能终止诱发出的AF;13%记录到短暂的心动过缓,无心动过速;尽管如此,也只有2%的患者不需要麻醉。
导管低能电击AF虽然安全,但也应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因此,此技术仅限于体外DC失败或准备做其他导管操作者使用。值得提出的是,这一概念导致了置入性心房除颤器(IAD)的诞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