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殊心房颤动的治疗

特殊心房颤动的治疗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这种患者应首选体外DC终止AF,预防发作可选用胺碘酮,其远期效果优于地高辛。有报道认为胺碘酮和氟卡尼治疗有效,心房起搏治疗能预防发作。

对下列AF患者的治疗应加以特殊考虑。

1.慢性持续性AF 一般说来,AF持续时间越长,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时间越短。主要影响因素是:①持续性AF时心房不应期进行性缩短;②心房扩大。在药物治疗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持续1~20个月的AF,口服奎尼丁转复率为55%,口服胺碘酮的转复率为60%;②普罗帕酮对慢性AF的转复率口服6%,静脉注射9%;③AF持续1周~2年、奎尼丁治疗无效者,体外DC转复率82%~87%;④AF持续2年以上、奎尼丁治疗无效者,体外DC转复率67%。

2.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 少数预激综合征者发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可恶化为AF,少数旁道前传功能增强的患者还能恶化为心室颤动。治疗药物有:①ⅠA类药物,静脉注射普鲁卡因酰胺能延长71.1%患者的最短RR周长;②ⅠC类药物,静注普罗帕酮能终止61%的AF发作。

3.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 急性心肌梗死(AMI)者AF的发生率为3%~16%,主要发生在发病后第1周,可使近期和远期病死率均增加。对这种患者应首选体外DC终止AF,预防发作可选用胺碘酮,其远期效果优于地高辛

4.心脏手术后AF 心脏手术后AF发生率约为3.2%,半数以上见于冠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置换术后。预防性使用β-受体阻滞药可将AF发作从20%减少到8%~9%,单用地高辛效果不好,但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则疗效增加。手术后AF的转复率为:静脉注射普鲁卡因酰胺71%~87%,静注普罗帕酮56%~88%,静注胺碘酮70%。AF转复后还应服药多久目前尚不清楚,加拿大心脏病协会建议服用3周后可停药。维拉帕米、胺碘酮、索他诺尔和镁剂对这种AF的预防效果均较差。

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AF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AF的总发生率为15%,年龄不同发生率也不同,年龄≤50岁者为1%,50~60岁者为17%,60岁以上者2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AF的主要危害是:①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高动力循环状态下,心率加快可诱发心力衰竭;②栓塞并发症较多,报道可达10%~40%,与年龄有关;③不好用药,治疗中容易出现致心律失常作用和其他副作用。但是,这种患者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控制后AF的自动转复率为62%,大多数出现在治疗开始后1~9周。因此,较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先以β-受体阻滞药控制心室率,然后等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控制后AF自动转复。如果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控制后8~10周AF仍不能自行转复,可选择体外DC,转复率可达91%,但是1年的窦律维持率不到50%。因此,对DC转复的患者最好采用IA类药物维持窦律,例如口服达舒平的效果可达76%。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AF者不宜使用胺碘酮,因为可能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加重。至于同时采用有效的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者是否可长期使用胺碘酮尚不清楚。

6.特发性心房颤动 又称为单纯性AF,约占AF患者的11%,很少见于60岁以下者,故可能与老年人的卒中有关。

7.迷走和肾上腺素能依赖性心房颤动

有实验研究表明,有些AF与副交感神经活动有关,常发生于迷走张力增高时,例如晚上和休息时,有时还可发生于迷走性晕厥开始时,可以自发,也可以在倾斜试验中诱发。地高辛、钙通道阻滞药、β-受体阻滞药和ⅠA类药物预防无效,还能增加发作;达舒平由于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可以使用。有报道认为胺碘酮和氟卡尼治疗有效,心房起搏治疗能预防发作。

肾上腺素能依赖性AF较少见,多发生于白天活动时,尤其是早晨醒来时,可选用β-受体阻滞药预防发作。

8.病态窦房结综合征AF 有研究表明,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可预防部分AF发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