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高多少有危险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高多少有危险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多种疾病有关,最常见为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不同疾病所致的一种血液学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由于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累及多脏器,临床表现为多样化,可因心脏和神经系统突发症状就诊,也可呈隐匿性发病。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无小血管坏死。

成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0.04或绝对值>0.45×109/L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正常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分类中的4%以下(≤4%),绝对值(0.05~0.45)×109/L。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每天有昼夜生理性变化,凌晨3:00最高,9:00~11:00时最低,一般以上午8:00检测的嗜酸粒细胞数值为基础水平。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多种疾病有关,最常见为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一)分类

临床上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15%、绝对值<1.5×109/L为轻度;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15%~49%、绝对值(1.5~5.0)×109/L时为中度;嗜酸性粒细胞比例50%~90%、绝对值>5.0×109/L时为重度。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留居于组织中,如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道的上皮细胞与深层组织之间的界面上,其寿命长达数周。白细胞介素(IL-5)能特异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生成增加的重要因素。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主要是骨髓内生成增多,使血液和组织内过分积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不同疾病所致的一种血液学异常。

(二)常见的病因

寄生虫感染(为最常见原因,包括原虫和各种复细胞寄生虫如疟原虫、弓形虫、肺囊虫、蛲虫、蛔虫、丝虫、血吸虫、肺吸虫、绦虫、疥虫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或药物过敏、花粉症等),药物因素(如多种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包括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对氨水杨酸、磺胺、苯妥英钠、氯丙嗪、碘剂、金剂、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某些胃肠病(如嗜酸性细胞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某些肿瘤(如约0.5%的各种恶性肿瘤、类癌、癌症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等),血液系统疾病(恶性淋巴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γ重链病等),某些内分泌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嗜酸性筋膜炎、血管炎、皮肌炎等),遗传性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包括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吕弗琉综合征、热带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吕弗琉心内膜炎、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结缔组织病或结节性多动脉炎),免疫缺陷综合征(Wiskott-Aldrich综合征、高IgE血症、IgA缺乏症等)。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是一组病因不明、共同表现有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持续>1.5×109/L,组织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疾病,包括有急性或慢性、良性或恶性的多种不同的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特异性变态反应,多种不同因素各自所致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嗜酸性粒细胞接触后,通过吸附、吞噬而刺激了嗜酸性粒细胞的增殖。

(三)临床表现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中各种疾病均有其特殊表现。由于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累及多脏器,临床表现为多样化,可因心脏和神经系统突发症状就诊,也可呈隐匿性发病。患者也可无特殊症状,少数患者(约26%)可有疲乏无力,24%表现为咳嗽,16%表现为呼吸困难,14%呈肌痛或血管性水肿,12%出现皮疹和发热,10%有视网膜病变。常伴有出汗和瘙痒,对乙醇耐受减低,易出现腹痛、潮红、恶心、虚弱及感染。心脏症状可表现为气喘、胸痛、心力衰竭、心脏扩大似扩张型心肌病;心内膜纤维化后则似限制型心肌病。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有三型,包括血栓栓塞所致的可反复发作的一过性缺血性发作或脑梗死,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如共济失调、神志变化、识别功能减退、痴呆、抽搐、上运动元症等,周围神经病变多表现为非对称性感觉障碍性多神经病,也可为运动性神经病或多发性单神经炎。皮肤表现常为血管性水肿和荨麻疹,也可为瘙痒性红斑或结节。肺部表现中40%为顽固性干咳、支气管痉挛,14%~28%为弥漫性或局灶性肺浸润,可进展为肺纤维化。其他表现可有视力模糊、干燥性角膜结膜炎、巩膜炎等。还可以出现风湿病样表现,如关节痛,可累及大关节,关节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雷诺现象甚至指趾坏死。肝脏可受累,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静脉血栓形成等。也可有胃肠炎症表现。

外周血及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均为成熟型,无幼稚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此点可与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相鉴别。约1/3患者IgE增高,补体C1q结合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抗核抗体阴性。具有骨髓增生性疾病的一些特点,如脾大、血清维生素B12增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异常,甚至可伴红细胞增多症或最终转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疾病。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无小血管坏死。

(四)诊断

主要根据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有关病史、原发病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五)治疗

治疗要个体化,视病因而定,尽可能减轻、控制器官损害,积极治疗原发病。对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无明显器官受累者可严密随访,动态观察;有器官损害症状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1mg/(kg·d),以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直至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后缓慢减量或隔日口服。必要时可加用羟基脲、长春新碱或苯丁酸氮芥。对难治性或不能耐受上述治疗者,可试用α-干扰素治疗。必要时可采用血细胞去除术除去外周血中的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恶性肿瘤或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所至者预后较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