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目前约有脑卒中患者500万人以上,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高达200万人,每年死亡达100万人,在存活患者中,约有75%存在不同程度的工作能力丧失,其中40%以上重度残疾,脑卒中已成为人群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说明我国脑血管疾病的肆虐形势十分严峻。北京市1988—1999年脑卒中发病率监测结果显示:出血型脑卒中明显下降,而缺血型脑卒中明显上升,并有年轻化趋势,故缺血型脑血管病的防治是摆在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十分艰巨的任务。
应该说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绝大多数是可以干预的,脑血管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同时脑血管病在一些情况下,完全属于可治性疾病。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牢固树立“超早期抢救治疗”和在超早期之后继续抢救“缺血半暗带”的观念,加强“时间就是人脑”的急救意识,对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采取更为积极和乐观的态度。
另一方面,针对脑卒中患者的早期诊断方法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系列技术上的革命,能够快速、准确、安全和个体化地检测出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病理生理变化特点以及导致脑卒中发病的心脑血管病灶。一些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发展,包括螺旋CT和一些新型磁共振技术如:液体低密度反转复原影像(fluidattenuating inversion recovery imaging)、弥散加权、灌注和功能性磁共振影像、磁共振波谱等,可以给我们提供缺血脑组织的位置、性质、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等多方面的信息。再者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以实时检测出血流中通过动脉的较大栓子,现在通过经食管的心脏造影可以满意地检测出导致脑卒中的一些在心脏和主动脉上的栓子源,很多高新检测技术可以及早观察到脑缺血时血液中凝血机制的改变。伴随着这些病理生理和诊断方面的技术创新,已产生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形成了一些治疗方面的新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