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保护治疗的方向主要包括:①通过阻止脑内生化因子释放过多引起的连锁反应来防止脑损害的进展;②防止再灌注损伤;③延长治疗时间窗,为溶栓赢得更多机会;④尽量挽救更多的脑组织。
很多神经保护剂经过多次反复实验研究证明是有效的,这些药物包括:①腺苷重摄取阻断药,如双嘧达莫。②无抗高血压效应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如培多普利。③抗炎药,如甲泼尼龙、安乃近和多西环素。④凋亡抑制药,如Caspase系列。⑤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它们都显示出较好的疗效,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和缩小梗死体积。兴奋性谷氨酸抑制药、非NMDA兴奋性氨基酸拮抗药以及离子通道调节药物在实验研究中也有一定效果。神经生长因子、NO抑制药、胞磷胆碱、他汀类药物、益智药如吡拉西坦及雌激素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非常遗憾的是,神经保护剂的临床试验结果却令人失望,可能的原因包括:①血脑屏障(BBB)的作用,到达脑组织的药物浓度太小;②药物的确缺乏疗效;③药物有令人难以接受的不良反应,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药在Ⅱ期试验时就被迫中止;④对不同种族患者的评价有一定困难;⑤入选患者接受治疗太迟,时间窗太宽;⑥卒中随机试验的方法和疗效评价有缺陷;⑦需要更好的动物模型试验。然而,神经保护治疗的前景是非常有希望的,人们通过纳米技术、蛋白质转导技术改变药物在BBB上的通透性,同时探索新的靶向性强的中枢给药途径,目前,至少6个神经保护剂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近1~2年有望在临床应用,其中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在日本已被批准应用于发病24h以内的急性脑缺血患者,此药能抑制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从而稳定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等,抑制自由基介导的其他细胞损害。一方面抑制了迟发性神经元凋亡,另一方面减轻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它能抑制再灌注损伤,明显改善脑水肿,限制梗死灶的扩大,是目前最有希望的神经保护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