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肌梗死的病因: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在侧支循环还没有建立的时候,就会发生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产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如果这种情况持续1小时以上,那么就会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成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为持久而剧烈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2)心肌梗死的症状
①疼痛:心肌梗死多发生在清晨。最先感到疼痛,其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不过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病人烦躁不安、大汗淋漓、恐惧不安,患者会有濒死感。有少数患者一开始就可能发生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②全身发热:患者感觉全身发热,心动过速,发热多在疼痛发生24~48小时后出现,体温常在38℃左右,持续1周左右。
③胃肠道症状:患者常会感觉恶心,出现呕吐和上腹胀痛,肠胀气不少见,重症者有呃逆。
④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2周,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房室和束支传导阻滞亦较多见。
⑤低血压、休克:低血压和休克多在发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收缩压低于80毫米汞柱。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
⑥左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侧心力衰竭,系因梗死后心肌收缩力减弱或收缩不协调所致。
(3)心肌梗死的高发人群及发病时的症状
①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突然下降,并伴有出汗、胸闷、胸痛等症状。
②中老年人,会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或脑循环障碍,不过心前区没有疼痛感。或突然出现乏力、烦躁、心悸、意识障碍,并且有明显的心动过缓、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的症状。
③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者,会突然发生心前区疼痛,并且疼痛时间比较久,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仍不能缓解,且伴有心功能减退。
④老年人,在活动后突然感到原因不明的全身乏力、心慌气短,大汗淋漓。
⑤有胃肠道症状且无明显的心前区痛,表现为突发性的腹部疼痛,且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这种情况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约占30%。
(4)心肌梗死的先兆
①稳定的心绞痛近1个月内恶化加重,表现为胸痛程度加剧,持续时间延长,伴有恶心、呕吐,口含硝酸甘油效果不如既往或无效。
②近1个月内新近发生的劳力型心绞痛,尤其运动量不大,即可诱发症状者。
③急性心肌梗死1个月内再次复发的心绞痛。
(5)心肌梗死的急救:发现家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首先不要惊慌,保持镇静,让病人立即卧床休息,尽可能减少活动,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尽快吸入氧气,并舌下含硝酸甘油或使用亚硝酸异戊酯吸入,立即设法通知附近医院来医生或派救护车前来抢救。如果上述情况持续15分钟以上不能减轻,应高度警惕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部分老年患者无明显胸痛,而是表现为无诱因出现喘憋、气短,不能平卧休息而只能端坐着,也应该警惕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在等待救护车期间,若发现患者脉搏细弱、四肢冰冷,提示可能将发生休克,应轻轻地将患者头部放低,足部抬高,解松患者领扣、裤带,有条件者要吸氧,注意保暖,以增加血流量。
如果发生心力衰竭、憋喘、口吐大量泡沫痰以及过于肥胖的患者,头低足高位会加重胸闷,应扶患者取半卧位。患者马上嚼服非肠溶的阿司匹林300毫克,含服硝酸甘油。烦躁不安者可服地西泮(安定)等镇静药。
若患者脉搏突然消失,意识丧失,应立即做胸外心脏按压,持续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在救护人员到达后,准确向医生提供发病情况,提供患者的其他病史、药物过敏情况、有无其他慢性和威胁生命的疾病、有无手术和外伤等。
(6)心肌梗死的预防
①放松精神:愉快地生活,保持心境平和,遇任何事物都要泰然处之,一切照常。
②不搬抬过重物品:搬动或抬物品,要费力,还要弯腰。弯腰屏气,会加重心脏负担,易诱发心肌梗死,特别是老年人要特别注意。
③适当运动:冠心病患者运动量不可过大,不运动锻炼也不好,可做轻度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要有5次适度的体育锻炼,每次不少于30分钟。开始时要先活动一下身体,如举臂、抬伸腿等。锻炼结束时要做一些放松活动,不应立即停止运动,更不应锻炼后马上上床休息。
④注意保暖:在严寒或强冷空气的影响下,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容易造成心肌氧气供需失衡,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气候急剧变化、气压低时,冠心病患者会感到明显不适,要注意保暖。
⑤生活要规律:冠心病患者预防发生心肌梗死,要做到日常生活规律,按时作息,特别要保证休息和睡眠,以防劳累和不规律的生活影响心脏的正常活动,引发心肌梗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