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调养能让患者在受到各方面的刺激时调整其纷乱的思想情绪,使内分泌趋于正常,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二千年前的中国人就意识到精神、心理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在医疗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把精神调养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如《灵枢·五变篇》有“长冲直扬……心刚……多怒”的人易于发生糖尿病。而《古今医统》中有“凡初觉燥渴,便当清心寡欲,薄滋味,减思虑,则治可廖”。这说明精神调养对糖尿病有一定疗效。以下是精神调养的几种主要形式。
(1)实事求是,以理通情:人于病中,常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病情,因而情绪低落,心理负担较重,常常存在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此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适当地告诉他有关糖尿病和肾病的一些基本知识,改变其不正确的看法,引导他分析自己的病情及其可能的发展,消除不该有的疑虑,建立合适的防范意识。另外,在为人处事方面,患者家属应使其懂得更多的辨证观念,逐渐消除其思想上的症结,这样有利于患者自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心理平衡。
(2)以情通情,以意养性:慢性病患者常易处于一种郁闷的情绪中,心里有什么想法或疑虑不经常向人诉说,这就要求患者家属注意引导患者适时发泄,让其尽情诉说,使患者从郁结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这对疾病的痊愈大有好处。在中医学理论中,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而这七情又遵循五行相生相克制化的规律,如悲胜恐、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当某一情志过盛而可以导致相应的五脏系统发生疾病时,可以人为地适当引导出患者可以制胜这一疾病的情志,使之相互作用,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还有就是可以通过培养患者的兴趣或爱好,转移他对某些事情或疾病的注意力,或者使患者处于安静的环境中,引导其在想象中进入优美的意境,与亲人在一起感受温馨,没有压力,没有喧闹,全身心地享受阳光、微风……沁润在大自然之中,轻松舒畅,呼吸自如均匀,心搏平稳……这样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但这需要医师或家人的耐心疏导和配合。
(3)精神满足疗法:这里一方面包括给予有益于健康的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娱乐活动和旅游的条件,另一方面指亲人、医师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感情需要。清代乐锡绶在《幽梦续影·养生之秘》中说:“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因此,让糖尿病患者充分融入大自然很有益于其康复。而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说:“好药者,于笙笛。”经研究表明,音乐能促进大脑的发育,调节精神神经系统功能,激发精神和精力,能调节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等系统,对心、脑、肾的血管有舒张作用,改善血液供应。练书法、作画和欣赏艺术品可以使人的精神有所寄托,获得艺术享受,使机体内的气血活力加强,激发生理效应,保持身体健康。另外,医护人员和家属应该以“见彼苦恼,若已有之”之心来获取患者的信任,给予他们关心和安慰,使他们的心理状态趋于正常,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