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窦黏膜经幽门脱垂进入十二指肠壶腹部。一般认为,因胃窦黏膜慢性发炎,黏膜下结缔组织较松弛,黏膜易在肌层上滑动,当胃窦蠕动时,很容易将黏膜皱襞推送入幽门,使之脱垂进入十二指肠壶腹部。本症常见于30-60岁,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2倍。临床上可无症状,亦可表现为不规则的上腹痛、嗳气、恶心、呕吐以及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等。诊断主要依靠X线钡剂检查,典型者十二指肠壶腹底部有伞状或罩状的凹陷缺损,这是由于胃窦黏膜皱襞脱垂进入壶腹部所致。一般认为,胃黏膜脱垂是胃窦部黏膜皱襞活动度过大和强烈的胃蠕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胃窦部有慢性炎症时可导致胃窦部黏膜皱襞增长、肥厚,甚至加长,再加上这部分黏膜下层的结缔组织比较松弛,如遇胃蠕动增强时,就能把粗厚而加长的胃窦部黏膜皱襞推过幽门而脱垂进入十二指肠壶腹部。正常胃黏膜中的内环肌和外纵肌具有一种独立的运动功能,这种运动功能不受胃壁肌肉层收缩的影响。通常在胃黏膜收缩之前,黏膜皱襞都排列成横行状,但当胃黏膜收缩时,一部分横行的皱襞会慢慢地转变成直条状皱襞,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直条状皱襞会远离幽门部而逐渐向贲门部延伸。一旦胃黏膜有水肿、炎症或肿瘤等病变时,这种独立的运动功能已不复存在,因而胃黏膜皱襞已不能向贲门方向延伸,相反地跟随着胃蠕动挤向幽门部,最后就脱垂在十二指肠壶腹部内。主要临床表现为:
(1)无规律性的上腹痛,常伴腹胀、嗳气、恶心和呕吐。进食可诱发或加重上腹痛,呕吐后上腹痛可缓解。睡眠时右侧卧位可使疼痛加剧,反之疼痛减轻。服用抗酸或抑酸药物一般无效。
(2)如果脱垂的黏膜严重阻塞幽门口,可出现梗阻症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上腹痛,频频呕吐,呕吐物为隔夜的食物,嗳气加重。
(3)上消化道出血(脱垂的黏膜糜烂和溃疡所致),出现呕血或柏油样便。
(4)患者逐渐消瘦,上腹有压痛,如有慢性出血,颜面呈贫血貌。
(5)严重脱垂者,可在上腹部扪到柔软的凸形包块。
本病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仅凭临床表现较难诊断,胃镜检查应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上消化道钡剂造影也能帮助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