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脾胃虚寒泄泻大便不成形

脾胃虚寒泄泻大便不成形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腹痛”“便秘”“泄泻”范畴。本病主要因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调养不当、禀赋不足等致肝郁气滞,疏泄失职,肝气横逆犯脾,脾胃运化失健,升降失调,湿浊内生,阻滞肠道,气机不畅,传导失司而发病。说明脾虚湿胜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关键。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此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或便秘腹泻交替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论依据。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紊乱性消化道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等,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以解释的症候群,肠道功能的激惹性增加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本综合征最早报道是在1820年,此后人们曾用过很多名称描述此病,如“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神经性结肠炎”“结肠痉挛”“易激结肠”“黏液性结肠炎”“结肠功能紊乱”“结肠敏感”,至今均已废弃不用,统一命名为肠易激综合征。

根据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腹痛”“便秘”“泄泻”范畴。本病主要因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调养不当、禀赋不足等致肝郁气滞,疏泄失职,肝气横逆犯脾,脾胃运化失健,升降失调,湿浊内生,阻滞肠道,气机不畅,传导失司而发病。病位在肠,与肝、脾(胃)、肾密切相关。脾胃虚弱是该病的病理基础。病机变化在早期多属实证,以肝郁气滞或湿浊阻滞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肝木乘脾,脾虚失运而成虚实夹杂证,或寒湿内蕴化热而为寒热夹杂之证;病程迁延日久,累及于肾,则为脾肾两虚之证。若波及血分则可见气滞血瘀的证候。

本病从症状分当属“腹痛”“便秘”“泄泻”范畴。对此三者历代医家则有较深刻的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澄彻清冷,皆属于寒。”《伤寒论》将便秘分为“阳结”“阴结”。《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指出:“腹痛者,因府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募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景岳全书·泄泻》指出:“泄泻,……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邪所犯,……因食生冷寒滞者。”说明本病是由于正气内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七情不和损伤脾胃所致。《素问》中有“湿盛则濡泄”。《景岳全书·泄泻》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说明脾虚湿胜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关键。《医宗必读》提出的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医学真传》有“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此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或便秘腹泻交替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论依据。叶天士久痛入络之说,采用辛温活血通络之法,对缠绵不愈之腹痛尤为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