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用的免疫调节剂有哪些

常用的免疫调节剂有哪些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慢性HBV感染者白介素-2活性显著下降,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降低,不能有效地清除感染的肝细胞,故白介素-2可用于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临床主要用于重型肝炎具有严重的中毒症状、胆红素迅速上升,有迟发型超敏反应及抗原抗体复合物存在,尚无肝性脑病及明确腹水的早期重型肝炎病人。

常用的免疫调节剂有免疫促进剂、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双向调节剂三大类:

(1)免疫促进剂

胸腺制剂:如胸腺肽、胸腺素,是非特异性的免疫促进剂。1966年Goldstein首先从小牛胸腺中提取并命名胸腺素(肽)以来,人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胸腺肽可以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对机体免疫功能既具有增强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是一种高效的免疫调节剂。

胸腺制剂的有效成分主要为胸腺素α1,国外已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胸腺制剂能刺激T细胞释放干扰素和白介素-2,激活CD3、CD4和NK细胞的活性。治疗乙型肝炎,目前主张大剂量:胸腺肽50~200毫克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3~6个月。胸腺肽属于小分子多肽,应用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但应询问有无过敏史,必要时做皮肤过敏试验。日达仙为一种高纯度的胸腺肽α1治疗开始的最初4天,每天1.6毫克,皮下注射,以后则改为每周2次,疗程3~6个月。

②白介素-2:也是非特异性的免疫促进剂,具有促进淋巴细胞生长,提高吞噬细胞的活性,并刺激淋巴细胞分泌免疫干扰素(干扰素γ)等多种功能。由于慢性HBV感染者白介素-2活性显著下降,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降低,不能有效地清除感染的肝细胞,故白介素-2可用于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较大剂量的白介素-2(5000~10000单位/日)静脉滴注的疗效可能好于较小剂量(1000~2000单位/日)静脉滴注。主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恶心、肌肉酸痛,偶有皮疹。

③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及特异性转移因子:是特异性免疫促进剂,具有传递特异性免疫信息到正常人作用,使后者产生抗体及细胞免疫,以达到治疗乙型肝炎的目的。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每次用量2~4毫克,肌内注射,每周2~3次,3~6个月为1个疗程。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及特异性转移因子无抗原性和种属特异性,因而应用比较安全,除个别病例可发生荨麻疹或头晕、耳鸣等反应外,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④干扰素(IFN):主要是干扰素γ,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免疫有调节作用,对体液免疫来说,高浓度时抑制抗体的产生,低浓度时则相反;对于细胞免疫来说,抑制淋巴细胞由植物血凝素等物质所促进的增殖反应;对于非特异性免疫来说,能增强吞噬细胞的能力,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同时对免疫功能的自身稳定也有调节作用。

⑤左旋咪唑:能增强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功能,诱生干扰素,可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主要不良反应有皮疹、白细胞下降、感觉异常及胃肠道反应。近年研制出了涂布剂,避免了口服给药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经北京开放性多中心试验证实其有抑制HBV复制的作用。每周外涂大腿内侧皮肤2次,每次5毫升。现公认左旋咪唑的免疫调节活性作用机制存在3个方面:一是左旋咪唑具有拟胆碱能样活性,与咪唑基团有关;二是左旋咪唑能诱导机体产生各种淋巴因子;三是左旋咪唑的代谢产物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

⑥其他:多糖类如云芝多糖、猪苓多糖、银耳多糖、香菇多糖等,某些中药如冬虫夏草、黄芪、人参党参、灵芝、刺五加等也具有非特异性的免疫促进作用。

(2)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常用的是糖皮质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有:①抑制免疫反应;②抗炎作用;③促进糖原的异生,使血糖升高,促进肝细胞中的多种RNA的合成;④抗毒素作用。但长期应用皮质激素能抑制免疫功能,影响病毒的清除,可导致病情的反复或慢性化,还可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并发糖尿病、胃肠道出血、高血压、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临床主要用于重型肝炎具有严重的中毒症状、胆红素迅速上升,有迟发型超敏反应及抗原抗体复合物存在,尚无肝性脑病及明确腹水的早期重型肝炎病人。采用短程大剂量琥珀酰氢化可的松400~800毫克/天,静脉滴注,疗程不超过1周,对顿挫急性重型肝炎病情,赢得抢救时机,有一定效果。对早期亚急性重型肝炎,可用中等剂量泼尼松口服,40~60毫克/天,10~14天后缓慢减量,疗程长短应视病情而定,如能恰当使用,有可能使病情逆转。

(3)免疫双向调节剂:某些真菌(如食用菌)及多糖类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既可用于免疫功能低下,也可用于免疫功能亢进的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