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学是如何辨证治疗痛经的

中医学是如何辨证治疗痛经的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痛经在辨证方法上必须根据其痛的部位、性质和痛的时间,以及月经的颜色,并结合全身症状来辨其寒、热、虚、实。临床上辨证虽有以下6种证型,但以气滞血瘀和寒湿凝滞为多见。不通则痛,是本病的主要机制;通则不痛,是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结合偏寒、偏热、偏气、偏血的不同而随症调治之。在经前2~3天开始针刺,月经后再针2~3次。

痛经在辨证方法上必须根据其痛的部位、性质和痛的时间,以及月经的颜色,并结合全身症状来辨其寒、热、虚、实。一般来说,痛的部位,正中小腹痛,属血瘀者多;两侧少腹痛,属肝郁气滞;疼痛以腰腿部明显者,为肾虚者多见。痛的性质,胀甚于痛者为气滞,痛甚于胀者为血瘀;时痛时止者多为气滞,持续作痛者血瘀为多;刺痛、跳痛者为瘀热相攻;绞痛、缩痛者寒凝相阻;隐痛属虚,剧痛属实;得热痛减属寒,得热痛甚属热;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经前痛属实,经期痛属血瘀,经后痛属气血不足;月经色深质黏有块者属实,色淡质稀属虚。这些辨证要点,只是一般大概而言,临床上往往虚实夹杂并见,症状错综复杂,所以不能执一而论。临床上辨证虽有以下6种证型,但以气滞血瘀和寒湿凝滞为多见。不通则痛,是本病的主要机制;通则不痛,是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结合偏寒、偏热、偏气、偏血的不同而随症调治之。

(1)气滞血瘀:主要见症是经前或经行时小腹疼痛,瘀下而痛减,经行量少,行而不畅,色紫黯或有瘀块,胸胁或乳房胀痛,舌边有瘀点,脉弦。宜理气行瘀止痛,方以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治之。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枳壳各10克,桃仁、延胡索各15克,五灵脂10克,牡丹皮10克,乌药10克,香附30克,甘草10克。

(2)寒湿凝滞:主要见症是经前或经行时少腹疼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黑有块,畏寒,舌苔白腻,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以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治之。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各10克。

(3)气血虚弱:常见为经后少腹绵绵隐痛,且有空坠感,喜按喜热,经色淡,量少,质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大便溏薄,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和营止痛。方用圣愈汤《(兰室秘藏)》加减治疗。人参10克,黄芪30克,当归、川芎、熟地黄各10克,白芍15克,香附30克,延胡索15克。

(4)肝肾亏损:主要见症是经后少腹空痛,或有冷痛,经行量少色淡,腰脊酸楚,两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治宜补益肝肾,暖宫止痛,方用调肝汤(《傅青主女科》)治之。当归10克,白芍15克,巴戟天10克,阿胶(烊化)15克,山药30克,甘草10克。

(5)阳虚内寒:常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脉沉,苔红润,治宜温经暖宫止痛,方选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味。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麦冬、半夏、牡丹皮各10克,生姜20克,阿胶(烊化)15克,甘草10克,桂枝10克,附子10克,艾叶10克,小茴香15克。

(6)湿热下注:症见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胀痛,或平时少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濡数。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首选清热调经方(《古今医鉴》)加味。牡丹皮、黄连各10克,生地黄、白芍各15克,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各10克,香附30克,延胡索15克,鸡血藤、败酱草、薏苡仁各30克。

另外,还可选用成药:

①艾附暖宫丸:每次4.5克,每日2次,寒凝血瘀者服用。

②七制香附丸:每次4.5克,每日2次;延胡索片,每次5片,每日3次;或血府逐瘀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气滞血瘀者服用。

③八珍丸:每次4.5克,每日3次;益血生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气血虚弱者服用。

④右归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或桂附地黄丸,每次8粒,每日3次,阳虚内寒者服用。

⑤单验方

痛经泡茶方:香附、乌药、延胡索各9克,肉桂、细辛各3克,共研粗末泡茶服,每日2~3次,共服3~5天。

艾叶9克,生姜2片,赤砂糖2两,煎服。

炒五灵脂9克,北细辛3克,花椒、小茴香各6克。共研末,撮少许于脐部,外贴香桂活血膏。

针灸:主穴取三阴交,合谷(两侧);备穴取关元、17椎下。在经前2~3天开始针刺,月经后再针2~3次。下腹痛甚时加三阴交,强刺激捻转1~2分钟,如经行痛甚者针17椎下1.5~2寸深,艾灸气海、关元5~10分钟,三阴交10~15分钟。

耳针取穴:子宫、交感、神门。留针15~20分钟,并在子宫穴埋针2天。

灌耳止痛法:将75%乙醇2毫升滴于耳孔内,或大蒜捣汁灌耳。

热敷:青盐2 000克,炒热装入布袋中热敷神阙及气海、关元穴,每次热敷30分钟,配合丁桂儿脐贴外贴神阙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