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如何进行拔罐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如何进行拔罐治疗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每周走罐1次,每次可选2~3条经脉走罐,急性支气管炎一般治疗1次即可明显好转或痊愈;慢性支气管炎也有明显的疗效。可用红外线理疗器照射留罐,每7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7~10天。治疗后部分患者可有口干、喝水多。施术:根据患者病情,选上述2~3穴进行治疗。

方法1

取穴:定喘、肺俞、孔最、天突、丰隆、云门。

施术:半夏、橘红、茯苓、陈皮、桔梗、前胡、厚朴、白果、紫苏子、甘草各30克,将上药用纱布包好,放入锅内,加水3000毫升,熬30分钟左右至药性煎出。然后将竹罐放入药中,煮5~10分钟,用镊子夹出竹罐,甩去药液,迅速用干毛巾捂住罐口,以便吸去罐口的药液,降低罐口的温度,保持罐内的热气,然后趁热立即将竹罐扣于以上穴位,手持竹罐稍加按压约1分钟,待竹罐吸牢于皮肤即可。留罐10~20分钟,至皮肤出现瘀血现象为止。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法2

取穴:膀胱经的大杼至膈俞;督脉的大椎至至阳;肺经的孔最至尺泽;胃经的足三里至丰隆;任脉的天突至膻中。

施术:让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将背部涂适量的润滑油,用闪火法将罐拔于背部,沿着膀胱经和督脉所选的穴位进行来回走罐,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血为止,起罐后将背部的油迹擦净。然后让患者仰卧位,用同样的方法在肺经、胃经和任脉的经穴来回走罐,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血为止。一般每周走罐1次,每次可选2~3条经脉走罐,急性支气管炎一般治疗1次即可明显好转或痊愈;慢性支气管炎也有明显的疗效。

方法3

取穴:单纯型选合谷、肺俞、风门、大椎,喘息型选孔最、定喘、内关、鱼际。咳剧者针刺列缺,痰多刺丰隆,喘甚刺膻中。

施术:每次选3~5穴,采用刺罐。梅花针叩刺后拔罐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

方法4

取穴:肺俞。

施术:在穴位周围用酒精棉球消毒皮肤,然后用三棱针或梅花针点刺,使其微有出血为宜,范围要小于罐口,接着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棉球后,伸入罐内旋转一圈即退出,再速将火罐扣拔在穴位上。留罐5分钟左右。一般应间隔1周,然后再重复治疗。

方法5

取穴:华佗夹脊(T1~10),两旁足太阳膀胱经内侧线。

施术:采用走罐。涂液状石蜡姜汁,走罐使皮肤潮红或有少量丹痧为度,3天治疗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天。

方法6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膏肓、曲垣。

施术:患者取腑伏坐位或俯卧位,取大小适宜的火罐,点燃95%酒精棉球,速投罐中,待火旺时将罐吸拔在所取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3~4天治疗1次(根据皮肤反应而定),5次为1个疗程。

方法7

取穴:肺俞、定喘、尺泽、丰隆、天突。

施术:患者取坐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采用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负压法等,将火罐吸拔于所选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根据皮肤瘀血的消退情况,2~5天治疗1次。

方法8

取穴:太阳、丰隆、鱼际、尺泽、天突、膻中。

施术:患者取仰卧位,将所选穴位进行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在每个穴位上点刺2~3下或用梅花针弹刺数下,然后立即在穴位上拔火罐,留罐5~10分钟,以每穴出血6~10滴为宜,起罐后擦净皮肤上的血迹,2~3日治疗1次。

方法9

取穴:肺俞、膻中、合谷,痰湿阻肺加脾俞、丰隆、关元,肝火灼肺加肝俞、支沟、大椎,肺肾阴虚加肾俞、膏肓,脾肾阳虚加肾俞、脾俞、气海、足三里。

施术:痰湿阻肺针后拔罐,肝火灼肺和肺肾阴虚拔水罐,脾肾阳虚隔附子饼灸后拔罐,均留罐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

方法10

取穴:肺俞、合谷、膻中、风门、丰隆、曲池、定喘、肾俞、三阴交。

施术:采用针罐。针刺后闪罐,每穴闪5~10下,并在肺俞或定喘、肾俞、脾俞上留罐10分钟左右。可用红外线理疗器照射留罐,每7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7~10天。

方法11

取穴:主穴为肺俞、膻中、大椎、曲池。配穴为风寒咳嗽加肩髃、承山;风热咳嗽加中府、中脘。

施术:将麻黄12克,桂枝10克,石膏、枳实各6克,紫菀8克,紫苏叶20克共研细末,以麻油或凡士林调拌成膏备用。患者取适当体位,先在有关穴位拔罐,起罐后敷上药膏纱布、胶布固定。

方法12

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定喘。

施术:患者取俯卧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或投火法将罐分别吸拔于所选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待皮肤出现紫红色瘀血后起罐,然后将预先制好的止咳定喘膏(由杏仁、紫苏、桔梗、前胡、甘草、陈皮、枳壳、半夏、麝香、冰片等药制成)贴于穴位上,5天后将药膏取下。每周治疗1次。

方法13

取穴:主穴为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膈俞(双侧)、天突、膻中、神阙。配穴为大椎、曲池(双侧)、定喘(双侧)、丰隆(双侧)。

施术:患者取适当体位。一般只取主穴,选用大小适宜的玻璃火罐,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棉球后,伸入罐内旋转一圈即退出,再速将罐扣在需拔穴位上。每穴留罐10分钟。起罐后将参龙白芥散(由红参、海龙、白芥子、细辛、甘遂、吴萸子、苍术、青木香、川芎、雄黄、丁香、肉桂、皂角等量共研细末)。其中红参、海龙夏季用等量的1/10,冬季用足量,其他季节适当加减。使用前加适量麝香、冰片用鲜姜汁调成糊状,做成直径1厘米的圆饼贴到穴位上,用胶布固定。7岁以下儿童只拔神阙穴,其他各穴只贴药。一般20小时取下,个别患者痒甚,可2小时取下。一般隔日治疗1次,个别患者每日1次,本法对慢性气管炎疗效较满意,对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疗效稍差;本法还可发挥预防、巩固疗效作用,即采用夏治“三伏”,冬治“三九”,每年行6次治疗,能使大多数“老慢支”患者达到少发病和不发病的目的。

方法14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定喘。

施术:患者取坐位,将所选穴位进行常规消毒,根据患者的胖瘦,选择1~1.5寸的毫针,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针刺穴位,取得针感后,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拔于所针刺的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一般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法15

取穴:肺俞、大椎、定喘、膈俞、足三里。

施术:于初、中、末伏各治疗1次。先针刺所取诸穴,然后将磨去瓶底的青霉素空瓶,放在针刺穴位上,用注射器抽出空气,再注入咳喘液(由人参当归、山甲、红花、细辛、麻黄、冬虫夏草等煎熬浓缩而成)。拔罐后敷贴咳喘膏(干姜、甘遂、麝香、洋金花、附子等配制)。

方法16

取穴:①外定喘(大椎穴旁开1.5寸处,双);②肺俞(双侧);第3组为中喘(第5~6胸椎棘突之间旁开3分处,双)。

施术:将用过的青霉素或链霉素小瓶底磨掉,即成小抽气罐,在其内盛入药液(用白芥子、细辛、元胡各30克,甘遂10克,共研为细末,置于75%酒精500毫升内浸泡1周,过滤后即可使用)2.5毫升。将装好药液的罐具迅速垂直紧扣于穴位的皮肤上,不使罐液流出,然后用20毫升注射器,将针头从瓶塞刺入,把瓶内空气抽出,形成负压,即吸附于穴位上。局部皮肤被拔起达一定高度后,将针头拔出,待20~30分钟,罐内皮肤出现深红包的红晕,即可将罐去掉。每日选用一组穴,3天轮回穴位1次,每个穴位轮回5次,共15次为1个疗程。治疗后部分患者可有口干、喝水多。拔罐时间过长局部皮肤出现水疱(个别还拔出白色黏稠状物),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将水疱穿破排水即可,也可自行吸收。

方法17

取穴:①太冲、少商、丰隆、风门;②大椎、天突、膻中、肺俞。

施术:根据患者病情,选上述2~3穴进行治疗。如风热咳嗽选太冲、少商、大椎;风寒咳嗽选太冲、膻中、肺俞等穴。①组穴经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在各穴上点刺微出血;②组穴经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弹刺,然后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点燃95%酒精棉球,速投罐中,待火旺时将罐扣在穴位上,以拔出血为宜,留罐2~3分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