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居民营养现状

我国居民营养现状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正处于转型期,其膳食结构的特点是粮食消费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日益增多,导致糖类摄入量下降,脂肪摄入量增加。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3次全国营养调查,2002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首次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即“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其结果显示近1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有所下降,但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1.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 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质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天消费210g和69g上升到248g和126g。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糖类供能比由70%下降到61%。

2.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 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 309g,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cm。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cm,女性平均低4.2cm。

3.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 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农村下降51%;儿童低体重率为7.8%,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4.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 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

(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1.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天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g增加到44g,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WHO推荐的30%的上限。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2.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 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高达29.3%和14.4%,说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

3.慢性病患病率迅速上升

(1)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2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

(2)糖尿病患病率增加: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 000多万,另有近2 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

(3)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成年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年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应引起高度重视。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年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4)血脂异常值得关注: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病人数1.6亿。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

(5)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与相关慢性病关系密切:调查结果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特别应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而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

当前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正处于转型期,其膳食结构的特点是粮食消费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日益增多,导致糖类摄入量下降,脂肪摄入量增加。要预防营养缺乏病,更要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迫切需要调整膳食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