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足太阳经穴为扶阳罐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代前言)

足太阳经穴为扶阳罐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代前言)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足太阳经背腰部穴位是扶阳罐操作的主要部位所在,弄懂、弄清足太阳经(穴)同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及其对人体各脏腑的作用,至关重要。经穴数目的绝对优势,为足太阳经在十二经脉中的核心地位奠定了基础。足太阳经与机体密切的联系,还突出地表现在背俞穴方面。足太阳经在周代《十一脉灸经》中称为“巨阳脉”。确属利用背俞穴诊断相应脏腑疾病的经验之谈。

足太阳经背腰部穴位是扶阳罐操作的主要部位所在,弄懂、弄清足太阳经(穴)同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及其对人体各脏腑的作用,至关重要。

经络系统中,十二经脉为主体,故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隶属于六脏六腑,而在六脏六腑之中,心为君主之官,为其余五脏六腑之大主,可以说六脏六腑是以心为核心的。那么,就六脏六腑所分属的经脉而言,手少阴心经能否也作为十二经脉的核心呢?回答却是否定的。因为从手少阴经与其他十一条经脉的关系以及对其他十一条经脉的影响来看,手少阴经不具备核心的职能。

纵观各经脉的分布范围,与机体的联系和生理功能、病理反应、诊断价值、治疗以及预防作用,十二经脉的核心非足太阳经莫属。其气化作用,关系到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和经气的转输,具有与“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同等重要的职能和意义。

一、分布范围

十二经脉中,足太阳经从头至足,分布范围最为博大深长。虽然《灵枢·脉度》篇记有“足之六阳从足上之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这仅仅是针对足三阳经在常人身上分布的总体长度而言的(《灵枢·经水》篇有“若夫八尺之士”之谓)。在这个“八尺”的长度范围内,足太阳经在腰背部和大腿部都是呈双线并列而行的。占机体表面积最多、最广。因其经脉最长,故腧穴数目也居十二经之首,多达67穴,占十二经腧穴总数的2(1)7%(十四经腧穴总数的1(8)6%)。经穴数目的绝对优势,为足太阳经在十二经脉中的核心地位奠定了基础。

二、与机体的联系

足太阳经上受手太阳经之交,下传足少阴经,属膀胱而络肾;与足阳明经在鼻根、内眼角处交会;在头部入络脑;在耳上方和髀枢部与足少阳经交会;其经别入肛中、贯膈、络心;其经筋在面部结于鼻,在口结于舌本;心乃君主之官,为脏腑之核心;脑为元神之府,主精神、意识、思维;肾属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骨髓;胃经多气多血,为后天生化之源。足太阳经与机体的这些重要脏腑、经脉、组织器官发生如此广泛的联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意义。

足太阳经与机体密切的联系,还突出地表现在背俞穴方面。背俞穴是六脏六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一组经穴,全部分布在足太阳经夹脊1.5寸的循行线上,并按六脏六腑在体内所居位置的高低排列。《类经》云:“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在生理上,背俞穴是脏腑、经脉气血的转输点;在病理上,又是脏腑、组织、器官病变的反应点,有着一定的诊断价值和较好的治疗作用。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认识,背俞穴基本上位于脊神经根部,发出脊神经的各个脊节,一方面向胸腔、腹腔分出支配内脏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另一方面又向体表的一定部位分出感觉神经,两者在脊神经根部存在有交通支,构成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相互联系的桥梁。背俞穴就是体现这种桥梁作用的具体转输点,由此把足太阳膀胱经与六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进一步广泛联系起来。

背俞穴的这些客观作用,可借以佐证足太阳经乃十二经脉之核心。

三、生理功能

足太阳经在周代《十一脉灸经》中称为“巨阳脉”。《素问·热论》篇说:“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张介宾在《类经图冀》中注云:“太阳为六经之长。”所谓“六经”,即张机在《素向·热论》篇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归纳、发挥而成的《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者。六经之中,太阳居首,足太阳经之脉气与督脉相连,主一身之大表,统一身之营卫,司一身之气化。营卫调和,气化正常,则卫外功能固密,阴阳气血调和。从而起到抗御外邪、保卫机体、调节平衡、适应自然的作用。

足太阳经又统帅一身之气街。《灵枢·卫气》篇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气冲)与承山、踝上以下”。气街为脏腑、经络之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头部之气聚集于脑,足太阳经与脑相通;胸部之气聚集于胸中和诸脏之背俞穴,属足太阳经脉;腹部之气聚集于脐周和诸脏之背俞穴,也属足太阳经脉;胫部之气,聚集于气冲(足阳明经)和承山穴(足太阳经)等处。头、胸、腹、胫四大气街均为足太阳经所统,也体现出足太阳经在十二经脉中的核心地位。

四、病理反应

太阳经在生理上为六经之长,在病理上也为百病之始。《医宗金鉴》载:“太阳之为病,为足太阳膀胱经之所病也。”在《伤寒论》六经病症中,以太阳病的记载最为全面、完备,论述也最为详尽。六经病条文共380条,仅太阳病就有183条,占48%。其他五经均按“脉证并治”一篇论述,而太阳病却分上、中、下三篇叙及。

太阳主表,当表邪不解、太阳经证不愈,病邪随太阳经而入太阳腑,则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以致气滞水停,产生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特征的蓄水证。如热结下焦,瘀血不行,又会产生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特征的蓄血证。如果太阳表证不解,病邪入里,又可因人体正气的强弱而有不同的转归:强者转实而出现阳明证,弱者转虚而出现少阴证。由此可见,太阳经的病理转归直接关系到诸经的病理变化。

另外,内脏有病反映到体表,除了在本经的腧穴上有所反应外,还会以不同的形式反应于足太阳经背俞穴上。如肺结核患者可在其肺俞穴上出现压痛;指压胃痛患者的胃俞穴会有“按之快然”的感觉;目赤肿痛时肝俞穴下可扪及结节;耳鸣、耳聋者肾俞穴下则显示出凹陷、空软等。

五、诊断价值

《灵枢·背俞》篇载:“则与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懈,乃其俞也。”足太阳经上的背俞穴既然能反应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那么,借助上述反应点,就可以诊断有关病症。反应点可以有压痛、敏感、麻木、迟钝、皮下组织变异(凸起、凹陷、结节、肿胀、条索状)、皮肤知热感度以及导电量的异常变化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反应点的出现对于辅助诊断内脏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有人观察到在肺俞穴触到异物感时,多显示为肺部疾患,而这些病理反应物的不同形态又常常预示为不同疾病的反应:棱形结节为急性肺炎,条索状物多为慢性支气管炎,扁平或椭圆形结节多见于肺结核。确属利用背俞穴诊断相应脏腑疾病的经验之谈。

六、治疗作用

足太阳经所属腧穴的主治除了膀胱本腑的病症(如遗尿、小便不利)、经脉病(如头痛、肩背痛、腰腿痛、一身尽痛)、神志病(如癫狂)等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主治其他脏腑病、五脏所主和开窍的组织器官病症以及各脏腑分属的“经脉病”。这是有别于其他十一条经脉主治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背俞穴的治疗作用上。笔者从针灸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背俞穴对机体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扶正补虚来调节脏腑功能,偏于治疗脏腑的慢性虚弱性病症。如肝俞滋养肝血;肾俞补肾培元;心俞、肺俞调理心肺;脾俞、胃俞健脾和胃。治疗组织器官病,如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肺俞即用于治疗鼻病和皮肤病;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肾俞即用于治疗骨髓病症以及耳和前后二阴的病变。

综上所论,为了丰富经络学说的理论和实践,理应确立足太阳经在十二经脉中的核心地位。

扶阳罐的操作常规,重点部位是背部的督脉、脊柱两边的夹脊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穴,其中应在大椎、颈椎夹脊、华佗夹脊、肺俞、脾俞和肾俞重点重复施术(尤其是双罐左右同时施术,背部两侧的夹脊穴和4条膀胱经一起治疗,同时疏通调理)。

从扶阳的角度来讲,还要选用胸部的膻中(气之会穴)、腹部的气海和关元(肾气和元阴、元阳聚会之处)等穴。

对于常见的外感疾病,无论风寒证还是风热证,“扶阳罐”完全可以取代常规中药,尤其是可以纠正目前社会上滥用抗生素治疗外感病的错误做法。

王启才

2013年12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