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养生特别注重顾护阳气,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明代医家李中梓也说:“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滋阴之上。”明代另一位医家张介宾则指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阳主阴从观”本身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黄帝内经》全面地接受了这个哲学思想,对人体阳气在生理病理上的认识是相对明确的,并且把阳气放在极其重要的一个地位。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四时的生长收藏也是以阳气为本。人与天地相应,懂得顺应自然界阳气变化,对养生有重要作用。贯穿四季的是阳气的生长收藏,例如“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无扰乎阳”,秋冬的养阴其实就是养阳的收藏,即“无扰乎阳”。
除了四时规律以阳气为本外,一天的规律也是一样,《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就说“故阳气者,以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说明了以日阴阳的消长关系中阳气起主导作用,阳气促使了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的运动变化。
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也是阳气为主导。肾阳推动的作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因为肾阳的衰减,才使人逐渐衰老。
清朝一代扶阳宗师郑钦安在其著作《医理真传》中更是指出:“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充分说明在人的生理上,阴阳两者的关系是以阳为主。
总之,阳气是人的生命根本,有阳之气化,才能有阴的成形。不管是什么病,如果邪气入侵了人体,那么往往是由于机体的阳气先虚了,所以才失去了正常的防御功能。《黄帝内经》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主要就是这个意思。临床上出现的无论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疾病,都往往会轻易地找到突破口;重视扶阳补阳去治疗大病重病,往往能取得惊人的效果;当然,如能调养阳气之生长化收藏,对于预防疾病、健康长寿也是有良好效果的。
既然阳气对生命和养生都如此重要,在生活中就应当注意扶阳。然而,阳气容易损耗却不易恢复。大凡人的生活、工作的一切行为、言语、运动都需要消耗阳气,因为所有一切功能的产生都是以阳气为源动力的。人生每时每刻都在消耗阳气,直至阳气耗竭,生命终止。所以,阳气不易过亢,却容易不足,因为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耗损阳气。所以,养生的原则要重在顾护阳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