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癜风概论

白癜风概论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对白癜风并不陌生,但是对白癜风详细了解的人却寥寥无几。我们对于白癜风要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才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更有助于指导我们做好白癜风的防治。中医称白癜风为“白癜”“白驳风”“白驳”等。南北朝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皮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注重运用外治法,记载了治疗外科及皮肤科疾病的外治方剂86首,其中治疗白癜风有两首,并称白癜风为“白定”。《太平圣惠方》将白癜风称为“白驳风”,被现代所沿用。

我们对白癜风并不陌生,但是对白癜风详细了解的人却寥寥无几。我们对于白癜风要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才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更有助于指导我们做好白癜风的防治。

一、白癜风溯源

白癜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在古代文献中提到过许多有颜色改变的皮肤病,其中一部分可能指白癜风。

(一)西医对白癜风的历史记载

最早记述该疾病并可以解释为白癜风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在《Eber Papyrus》中提到两种以皮肤颜色变化为特征的皮肤病,其中一种仅以色素缺乏为特征的皮肤病可能就是白癜风。同时代的印度文献《Atharva Veda》中提到“Kilas”一病,是指皮肤上的白色斑片。

Ⅴitiligo一词始见于公元1世纪古罗马医生Celsus的拉丁医学著作《De Medicina》,一直沿用至今。古代关于Ⅴitiligo一词的来源有一些不同的观点,16世纪的Hieronymus Mercurialis认为该词可能是从拉丁语Ⅴitium衍生而来,意为缺陷;另一种说法是从Ⅴitelius一词而来,意思是小牛皮毛上的白色斑点;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是从Ⅴituli而来,意为牛肉,因为皮损表现类似牛肉筋膜的白色色泽。在1841年波士顿出版的拉丁语词典中解释为:Ⅴitium指一种皮肤病或麻风病,由斑点构成,黑色或白色,成为硬斑病、牛皮癣、白斑病或黑斑病。

由于缺乏对白癜风的认识,在古代、甚至现代某些偏僻的地区,常将其与麻风病以及其他一些传染性或毁容性的疾病相混淆,以致引起人们的恐慌。直到近现代,人们才开始对白癜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到了公元13世纪,埃及人开始应用大阿美的种子制成外用药剂治疗白癜风。

(二)中医对白癜风的历史记述

中医称白癜风为“白癜”“白驳风”“白驳”等。中医学对白癜风的认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我国保存最早的医方专书——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着“白处”“白瘈”“白毋奏”等病名,包括了白癜风在内的一系列表现为皮肤色素缺失性疾病,并记载了内治、外治、内外合治等多种治疗方法及方药。

到了秦汉时期,皮肤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已经开始有内服和外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白癜风的记载。如《华佗神医秘传》中记载:“治白癜风方:苦参三斤,露蜂房(炙)、松脂、附子(炮)、防风各三两,栀子仁五两,乌蛇脯六两(炙)、木兰皮若干,共捣为末,一服一匕,陈酒下。外用附子、天雄、乌头各三两,防风二两,以豚脂煎膏涂之。”

近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详细记载了治疗皮肤科疾病的各种外治方法,对白癜风的病名、发病机制和治疗均有述及。《肘后备急方卷之三·治卒中方诸急方第十九》:集验方治颈及面上白驳浸淫渐长有似癣,但无疮可治,鳗鲡鱼脂傅之,先拭剥上刮使燥痛后以鱼脂傅之一度便愈,甚者不过三度。用蛇蜕烧末醋调传上佳。

南北朝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皮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注重运用外治法,记载了治疗外科及皮肤科疾病的外治方剂86首,其中治疗白癜风有两首,并称白癜风为“白定”。

公元7世纪,隋代巢元方主编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专门论述疾病病因、病机及客观描述病情的巨著,该书将白癜风命名为“白癜”,并首次提出本病病机乃风邪客于皮肤肌腠所致,其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唐代孙思邈的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王焘的《外台秘要》均称本病为“白驳”“白癜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弥补了《诸病源候论》有病无方的不足,不仅提到了内服治疗白癜风的“九江散”等方,还记载了不少外治方药,同时《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了灸法治疗白癜风。

宋代外科发展较快,在病因、病机分析上注重整体与局部、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太平圣惠方》将白癜风称为“白驳风”,被现代所沿用。《太平圣惠方》第二十四卷认为本病“多生于项面,点点斑白,但无疮及不瘙痒,不能早疗,即使浸淫也”。病机认识上有所发展:“肺有壅热,又风气外伤肌肉,热与风交并,邪毒之气,伏留于腠理,与卫气相搏,不能消散,令皮肤皱生白斑点”。除了风邪致病的外因之外,强调了肺有壅热的内因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八·治疮肿伤折》认为,白癜风由风邪上攻肺卫所致,用何首乌散风除斑。赵佶在《圣济总录·诸风门卷第十八·疠疡风》中称本病为“驳白”“斑驳”“斑白”“白癜风”,认为本病“皆由风热搏于肌腠,脾肺二经不利也”,并提出多种治疗方剂。

金元时期,中医外科史上出现了金元四大家,代表著作有:陈自明《外科精要》、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齐德之《外科精义》以及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这一时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外科病由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但对白癜风的认识上没有本质的进展,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三·风科·癜风》中延续了先人的辨治经验,采用何首乌散、如圣膏、灸法等治疗白癜风。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获得很大发展,涌现出大量外科专著,对白癜风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明朝《寿世保元壬集九卷·癜风》认为,本病不光与外受风邪有关,“乃因心火汗出及醉饱,并浴后毛窍开时乘风拽扇得之,扇风侵逆皮腠所致”,治疗“宜服胡麻散,或追风丸,外以洗搽药涤之”。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五》中记载:“白驳者是肺风流注皮肤之间,久而不去之所致也,多生于项面,点点斑白,但无疮及不瘙痒,不能早疗,即使浸淫也。”在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上仍强调肺热夹风致病。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卷之四·紫白癜风第五十四》曰:“紫白癜风,乃一体二种,紫因血滞,白因气滞,总由热体风湿所侵,凝滞毛孔,气血不行所致,此皆从外而来。”

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白驳风》等专著继续沿用前人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思路,这一时期对白癜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在先人肺风的基础上有了更深的发展,如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发无定处证·紫白癜风》指出,本病“由汗衣、经晒著体或带汗行日中,暑湿侵滞毛窍所致”。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上·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更是独辟蹊径,指出此病主因“血瘀于皮里”所生,治疗以活血通络为基本治则,自拟通窍活血汤化裁加减,为本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对白癜风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调养护理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提出了本病病因的肝肾不足说、肝气郁结说、气血两虚说、气血失和说等,进一步丰富了本病的辨证施治方法及研究内容。

二、白癜风的发病情况

世界各色人种(各民族)均可发生白癜风,人群发病率平均在1%~2%,其中儿童白癜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病有地区、种族、肤色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在0.1%~8.8%,最高在印度、印度次大陆,其次是墨西哥和日本。一般来说,肤色深的人发病率较高;反之较低。如美国、法国等白种人中白癜风的发病率不到1%,英国0.24%,俄国0.145%,丹麦0.38%;而印度南部的白癜风发病率高达4%,黄种人介于黑种人和白种人之间,如日本的发病率为2%,我国大约在1%。

在我国,白癜风的人群发病率也有地区差异。如在我国东北农村的皮肤病普查中,白癜风的人群发病率为0.09%~0.15%,南京地区的发病率为0.29%,上海地区为0.54%,湖北某县为0.5%~1%,而山东济南竟高达2.7%,这可能与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及工作环境等因素有关。

白癜风从婴儿到老年人均可发病,没有年龄界定,以青少年多见,我们的研究资料表明,发病年龄在10—30岁居多,25%发生于8岁以前,约50%发生于青春期,这可能与他们处在身心发育阶段,神经内分泌系统相对而言不稳定,以及受免疫、营养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不论成年人还是儿童,不同性别之间,发病率无明显差别。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但女性发病年龄较男性提前5年左右,可能与女性发育较早有关系。

有资料显示,白癜风有一定的遗传背景,家族史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在印度家族史阳性的患者为6.25%~18%,最高可达40%,白癜风家族中的传递模式十分复杂,可能由于多基因的可变外显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