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诸多医家认为本病为风邪致病,将本病归于“诸风门”。但随着对白癜风认识的发展,慢慢地也有医家看到心火、肺热、瘀血等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病名溯源
白癜风在中医医籍中记载很多,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最早涉及“白处”“白毋奏”等病名,如“白处方:取灌青,其一名灌曾,……”,“白毋奏,取丹沙与鳣鱼血,若以鸡血,皆可。”晋朝《肘后备急方》中提及“白癜风”“白癞”“龙舔”“白驳”等病名。“白癜风,一名白癞,或谓龙舔,此大难治”。又曰:“治面颈忽生白驳,状如癣,世名为疠疡,……”“白定”见于《刘涓子鬼遗方》曰:“树穴中水向东者,就火刮洗白定二三过即愈。枫树胜也。”“白癜”见于隋朝《诸病源候论》,“白癜者,面及颈项身体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痒痛,谓之白癜”。《圣济总录》中记载:“治面项身体白驳风,涂淋方:生木树腔中汁柳树为上……”《仁斋直指方》最早提及“癜风”,“癜风”为赤癜、白癜的总称:“治赤癜、白癜方:硫黄,明白矾(并生),上为末……癜风方:雄黄,硫黄,黄虢丹,密陀僧,大南星,上等分为末,先用姜汁搽患处,次用姜蘸药末搽……”明代《古今医统大全》:“湿热郁于皮肤,久而不散,发而为斑,黑白相杂,遍身花藻,甚者变而为紫、白癜风,虽无疾痛害事,不可以不防微而杜渐也。”《解围元薮》:“白癜风,此证初无痛处,但皮肤麻木,生灰白斑点。久如涂垩、顽惫、又变亮、赤色,即曰紫癜……又有夏日身生紫白斑点,汗出则痒,秋凉少息,年复增之赤,曰紫癜,名汗斑也。酗酒,房劳,感受风湿,邪热抟于皮肤,血气不和而发,又名疠疡,又名汗黯,皆一类也。”清代《外科证治全生集》最早提及“白点风”,曰:“以蛇蜕,不煅煎汁,敷白点风,洗恶疮。”“白癜疯”最早见于《疡医大全》,其曰:“手上白癜疯:凤仙花一棵,带泥入砂铫内煮滚洗之。”
二、古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古代医籍中对白癜风病因病机的记载很多,《普济方》认为“肺热壅盛,风邪乘之,风热相并,传流营卫,壅滞肌肉,久不消散,故成此也”;《医宗金鉴》认为“白癜风,肉色忽变白,亦不痛痒,有风邪搏于皮肤,致令气血失和”;《医林改错》指出“白癜风”是“血瘀于皮里所致”;《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诸病源候论》认为“白癜”是“风邪搏于肌肤,血气不和所生也”。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对白癜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多以风邪相搏、气血失和、内热感邪立论。
(一)风邪致病说
古代医家多认为白癜风的病因是以风邪为患,发无定处,与肺肾二脏相关。如《太平圣惠方》将本病归入“诸风门”类,曰“此皆风之与热伏留肌腠之间,气血不和,乃生斯疾也”;《诸病源候论》则将其归属于“发无定处”类,提出“风邪搏于皮肤,血气不和所生”;《证治准绳》指出“肺风流注皮肤之间,久而不去所致”;《医学入门》曰:“肝风搏于皮肤,血气不和所生也”。《本草经疏》认为:“白癜风是肝脏血虚生风所致,因为肝为风木之位,藏血之脏,血虚则发热,热甚则生风。”提示了本病的发病特征及规律。
(二)内热感邪致病说
素体内热,兼感风邪而闭阻经脉,酿成白斑。如《普济方》认为本病“肺脏蕴热,风邪乘之,风热相并,传流营卫,壅滞肌肉,久不消散”所致;《寿世保元》指出:本病“乃心火汗出,及醉饱并浴后毛窍开时,乘风挥扇得之,扇风侵逆皮腠所致”,提出由于心火及肺热之体,兼感风邪而致病。
(三)气滞血瘀致病说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跌打损伤,瘀血不化,均可瘀阻经脉,使肌肤失养,生成白斑。如《外科正宗》认为,白斑可分为紫白两种,紫因血滞,白因气滞,“总因热体风湿所受,凝滞毛孔,气血不行所致”;《医林改错》则更明确指出“白癜风,血瘀于皮里”。
由此可见,古代医家认为白癜风的病因涉及肺、肝、心三脏,与风、热、湿、气、血相关,病机是气血不和或气滞血瘀,病位在皮肤腠理。现代医家治疗白癜风也采用和血祛风、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等方法,说明古代医家的理论对于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古代医家的治疗方法
白癜风属中医“白驳风”范畴,又有“白癜”“白处”“白毋奏”等中医病名。古代医家对白癜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从“风邪相搏”与“气血失和”两方面来立论。
古代医家对于白癜风的治疗采用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及方药,其治疗原则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祛风散邪法
由于多数医家认为本病为风邪郁肤,故针对病因首用祛风散邪法,主要选用轻宣肺气、发散腠理、祛散风邪的解表药为主,代表方有《外科大成》的浮萍丸,曰“此药味辛气寒,轻清入肺,达肤出汗”,以及《医宗金鉴》的苍耳膏,曰“苍耳风邪侵皮肤,气血失和白驳生,连根带叶鲜苍耳,洗净熬膏酒服灵”。常用药物有浮萍、苍耳子、防风、荆芥、蔓荆子、牛蒡子、蝉蜕、麻黄、细辛等。若“风热重蒸”,则配伍山栀子、黄芩、地骨皮、白鲜皮等药。
(二)祛风清热通络法
由于本病常常是反复不愈,久病而入络,所以古代医家常重视选用祛风散邪、清热通络之品,常用药如乌蛇、白花蛇、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白僵蚕、蝉蜕、苦参、山栀子、白鲜皮等,代表方为《太平圣惠方》中的“乌蛇散”及《证治准绳》中的“苦参散”。根据症状的不同,或配伍黄芩、地骨皮、川乌、草乌、肉桂、干姜等温里药以温经通络;或配伍木通、车前子、萆薢、茯苓、防己等利湿药以祛湿通络。
(三)行气活血法
行气活血法符合古代医家认为本病是风邪搏于皮肤,气血不和或气血瘀滞的论点。“治风先治血,血行则风自灭”,代表方为《医林改错》中的通窍活血汤。常用药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麝香、枳壳、丹参、赤芍等。在《千金方》中单用白蒺藜子捣末汤服,以疏散风邪、行气活血,“服至半月,白处见红点”。以上两方治疗白癜风一直沿用至今,被公认为有效的方药。如《圣济总录》中的乌蛇散配伍枳壳、丹参、蒺藜子;《济阳纲目》中的白癜风方用当归、川芎、陈皮等。
(四)扶正祛邪法
白癜风患者亦因气血不足、腠理虚疏而感受风邪,加之经年不愈,耗伤正气,因此古代医家组方时在祛风散邪的同时,注意运用补益药。如《济阳纲目》中的白癜风方选用人参、白术益气固表;《圣济总录》防风汤中用人参、生地黄益气养血;菖蒲酿酒方则选用天冬、麻仁、生地黄、黄芪、石斛、柏子仁等益气滋阴养血之品,配合其他药物,“治白驳举体斑白,经年不瘥”。
(五)外治方
古代医籍中治疗白癜风的外治方药很多,在药物组成、剂型、用法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多用祛风药
常用浮萍、防己、桑柴灰、蕨、苍耳叶、蝉蜕等药。如《太平圣惠方》中的蕨、木防己烧灰淋汁外洗。
2.应用动物类药
本类药物多具有祛风、活血、杀虫等功效。如蜈蚣、蜣螂、鳗鲡鱼脂、鸡血、乌贼骨等。如《医宗金鉴》中用“穿山甲片先刮患处,至燥痛,取鳗鲡鱼脂,日三涂之”。
3.重用毒性药物
古代医家认为“大风出虫”,如《圣济总录》指出,“虫皆风之所化”,常用硫黄、雄黄、附子、乌头、巴豆、水银、白矾、硇砂、天雄、天南星、密陀僧、砒霜等药治疗本病,以毒攻毒,杀虫祛邪。
4.使用遮盖药
由于白癜风为难治之症,经久不愈,古代医家注意选用一些可遮盖白斑的药物来改善患者的容貌,以减轻其心理压力。如《太平圣惠方》中“治疗白癜风如雪方,用硫黄、香墨、醋和如膏涂之”;《本草纲目》中记载胡桃青皮“染须及帛皆黑”;《疡医大全》中用凤仙花煮水外洗,治疗手上白癜风,为现代治疗白癜风使用遮盖药奠定了基础。
5.外用剂型丰富
(1)洗剂:《太平圣惠方》中用“桑柴灰二斗,于大甑内,蒸使气溜,取釜中汤淋汁,热洗,治疗白癜风”。
(2)散剂:《普济方》中用“贝母、天南星为细末以生姜带汁蘸药搽之”。
(3)醋泡剂:《太平圣惠方》中用“硫黄、附子、铁精,同研为散,以三年米醋和,内瓷和中盛,密封七日,先以醋泔净洗患处,上干涂之”。
(4)泥糊剂:将药研为末,以醋或生姜汁或清漆等调和如泥状外用。如《太平圣惠方》中将“硫黄、附子捣罗令细,用米粉更相合,研令匀细,用醋泡七日之鸡蛋清调涂”。
(5)膏剂:《千金方》中摩风膏用附子、川乌、防风、凌霄花、羊踯躅、闹羊花、露蜂房,细锉,用猪油煎炼,看药焦黄去渣候冷,外涂。另外,涂药前多用巴豆、茄蒂、生姜汁等外涂白斑处,或用穿山甲片刮患处,令患处燥痛甚至微伤,而使皮肤充血,有利于药物吸收。
(六)灸法
由《千金方》提出“灸左右手中指节去延外宛中三壮”治疗白癜风,为后世治疗本病开拓了新的途径。
(七)其他
我国藏医名著《四部医典》对白癜风的治疗也有丰富的经验,如“乌蛇皮煅灰、毛诃子油制剂搽治”以及“曼陀子、雄黄、黄牛溲制剂外敷”治疗白癜风。
古代医家在认识白癜风病因病机上大多认为是“风”“热”“瘀”上,辨证诊治上都遵循了祛风散邪、清热通络、理气行血之法,往往还配合一些补益药,在治疗白癜风等色素减退性皮肤病中,常选用荆芥、防风、独活、白鲜皮、藜(灰菜)等中药内服或外用,这类药物常具有光敏性,能够促进色素沉着,从而达到治疗白斑的目的。在外治法及针灸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为现代治疗白癜风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