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维生素e可以提高生育能力吗

维生素e可以提高生育能力吗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摄入人体后,在胃中经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从食物中释放出来。一部分维生素A转入脂肪细胞储存。维生素A在体内氧化后转变为视黄酸,进入细胞的视黄酸与视黄酸结合蛋白结合后,可进一步与特异性核内受体结合,并介导细胞的生物活性。维生素A与维生素D及钙等营养素共同维持骨骼、牙齿的生长发育,维生素A可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细胞的分化。动物体内维生素D营养状况,可能是1-羟化酶活性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一、维生素A

维生素A是指维生素A及其合成类似物或代谢产物。天然存在的维生素A有两种类型:维生素A1(视黄醇)与维生素A2(3-脱氢视黄醇)。前者主要存在于海鱼的肝脏中,后者主要存在于淡水鱼中,但其生物活性仅为前者的40%。植物中的胡萝卜素具有与维生素A相似的化学结构,能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已知至少有10种以上的胡萝卜素异构体可转化为维生素A,故又称为维生素A原,其中主要有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β-隐黄素、γ-胡萝卜素4种,以β-胡萝卜素的活性最高。

(一)吸收与代谢

食物中的维生素A主要有两种形式,来源于动物性食品的维生素A和来源于植物性食品的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摄入人体后,在胃中经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从食物中释放出来。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都属于脂溶性物质,在小肠胆汁和脂肪消化的产物一起被乳化,由肠黏膜吸收,吸收后的视黄醇被重新酯化随乳糜微粒进入淋巴系统,由淋巴细胞输送到肝,由肝实质细胞摄取后以酯的形式储存在肝实质细胞内。一部分维生素A转入脂肪细胞储存。当靶细胞需要维生素A时,视黄醇酯从肝中释放出来,运送至靶组织。

维生素A在体内氧化后转变为视黄酸,进入细胞的视黄酸与视黄酸结合蛋白结合后,可进一步与特异性核内受体结合,并介导细胞的生物活性。维生素A的分解代谢可能先由视黄醇氧化转变为视黄酸,再进一步环氧化或羟基化。

肝内储存的和摄入的维生素A都可补充到需要维生素A的靶组织中。因此,肝内维生素A储存量能影响其代谢率,肝储存量高,代谢率就高;摄入量高,代谢率也高。

(二)生理功能

1.维持正常视觉

维生素A是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该物质是一种感光物质,存在于视网膜内。缺乏维生素A就不能合成足够的视紫红质,将导致夜盲症。

2.保护作用

有助于保护皮肤、鼻、咽喉、呼吸道的内膜、消化系统及生殖上皮组织的健康,并免受感染,影响黏膜细胞中糖蛋白的生物合成,保持膜和上皮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视黄酸受体和视黄酸结合,能刺激或抑制基因表达,对细胞分化起调控作用。

3.维持骨骼、牙齿生长发育

维生素A与维生素D及钙等营养素共同维持骨骼、牙齿的生长发育,维生素A可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细胞的分化。

4.预防甲状腺肿大

维生素A是胆固醇合成皮质醇和糖原的必需成分。

(三)来源

维生素A最好的来源是各种动物肝、鱼肝油、鱼卵、全奶、奶油、禽蛋等;维生素A原的良好来源是深色蔬菜和水果,如冬寒菜、菠菜、苜蓿、空心菜、莴笋叶、芹菜叶、胡萝卜、豌豆苗、红心红薯、辣椒芒果、杏、柿子等。

除饮食来源外,维生素A补充剂也常使用。

二、维生素D

维生素D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其基本结构是环戊烷多氢菲,可由维生素D原经紫外线激活形成。人与动物皮下的7-脱氢胆固醇及酵母细胞中麦角固醇都是维生素D原,前者经紫外线激活转化为维生素D3,又称胆钙化醇;麦角固醇激活转化为维生素D2,在体内的生物利用率约为维生素D3的33%~50%。

因此,多晒太阳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方法之一,维生素D也是唯一一种人体可以少量合成的维生素。

(一)吸收与代谢

在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经光照转变为维生素D3,饮食中的维生素D3在胆汁的作用下,在小肠乳化形成胶团被吸收入血。从饮食和皮肤两条途径获得的维生素D3与血浆α-球蛋白结合并被转运至肝,在肝内经维生素D3-25-羟化酶催化生成25-25-(OH)D3;然后再被转运至肾,在25-(OH)D3-1-羟化酶催化下,进一步被氧化成1α,25-(OH)2 D3和24P,25-(OH)2 D3;血液中维生素D结合蛋白可携带这两种二羟基代谢物及其所有代谢产物,特别是1α,25-(OH)2 D3达到小肠、骨、肾等靶器官中,与靶器官的核受体和(或)膜受体结合,发挥相应生物学效应,呈现各种生理功能。

动物体内维生素D营养状况,可能是1-羟化酶活性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当血液循环中1α,25-(OH)2 D3水平降低时,肾合成1α,25-(OH)2 D3增加,反之则很快减少。维生素D主要储存于脂肪组织中,其次为肝、大脑、肺、脾、骨,皮肤中也有少量存在;分解代谢主要在肝,排泄主要是胆汁,是在转化为极性较强的代谢产物并结合成葡萄糖苷酸后随胆汁排入肠内,在尿中仅排出2%~4%。

(二)生理功能

维生素D的基本生理功能是维持细胞内、外钙浓度,调节钙磷代谢,这主要通过1α,25-(OH)2 D3在小肠、肾、骨等靶器官来实现。

1.促进小肠钙吸收

转运至小肠组织的1α,25-(OH)2 D3先进入黏膜上皮细胞,并在该处诱发特异的钙结合蛋白质合成。1个分子钙结合蛋白质可与1个钙离子结合。因此,将其视为参与钙运输的载体。这种结合蛋白还可增加肠黏膜对钙的通透性,将钙以主动转运的方式透过黏膜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2.促进肾小管对钙、磷重吸收

1,25-(OH)2 D3对肾有直接作用,能促进肾小管对钙、磷重吸收,减少丢失。

3.对骨细胞呈现多重作用

在血钙降低时,机体将储存在骨组织中的钙和磷动员出来,进入血液,还能诱导肝细胞、单核细胞变为成熟的破骨细胞,破骨细胞成熟后,即失去1,25-(OH)2 D3核受体。因此,不再呈现生理作用。成骨细胞上也有1,25-(OH)2 D3核受体,体外实验提示1α,25-(OH)2 D3能增加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及骨钙化基因的表达。

4.调节基因转录作用

1,25-(OH)2 D3通过调节基因转录和独立的信息转导途径来启动生物学效应,已证明有30个有调节基因转录功能的维生素D核受体靶器官,包括肠、肾、骨、胰、垂体、乳腺、胎盘、造血组织、皮肤及各种来源的癌细胞等。

5.通过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调节血钙平衡

目前已确认存在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其主要调节因子是1,25-(OH)2 D3甲状旁腺激素及血清钙和磷的浓度。1,25-(OH)2 D3受低血钙引起的甲状旁腺激素上升刺激而产生,肾将25-(OH)2 D3羟化为24P,25-(OH)2 D3的过程受高血钙引起的甲状旁腺激素下降刺激而产生。这两种形式的维生素D3与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在调节钙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当血钙水平降低时,甲状旁腺激素升高,1,25-(OH)2 D3增多,通过对小肠、肾、骨等靶器官作用,增高血钙水平;当血钙水平过高时,甲状旁腺激素下降,降钙素产生增加,尿中钙、磷排出量增加。

(三)来源

经常晒太阳是人体廉价获得充足、有效的维生素D3的最好来源,在阳光不足或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可用紫外线灯进行预防性照射。成年人只要经常接触阳光,在日常饮食条件下不会发生维生素D缺乏病。

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海水鱼、鲨鱼、动物肝、蛋黄等动物性食品及鱼肝油制剂中。我国不少地区使用维生素A、维生素D强化牛奶,使维生素D缺乏症得到有效控制。

三、维生素E

维生素E类是指含苯并二氢吡喃结构、具有α-生育酚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目前已知有4种生育酚(α-T、β-T、γ-T、δ-T)和4种生育三烯酚(α-TT、β-TT、γ-TT、δ-TT),其中α-生育酚的生物活性最高,通常以其作为维生素E代表进行研究。

α-生育酚是黄色油状液体,溶于酒精、脂肪和脂溶剂,对热及酸稳定,对碱不稳定,对氧十分敏感,油脂酸败可加速维生素E的破坏。食物中维生素E在烹调时损失不大,但油炸时维生素E活性明显降低。

(一)吸收与代谢

饮食中维生素E主要由α-生育酚和γ-生育酚组成,20%~25%可被吸收。维生素E酯先经胰脂酶和肠黏膜酯酶水解,然后才被吸收。游离的α—生育酚、γ—生育酚与饮食脂肪的消化产物及由肠细胞产生的载脂蛋白掺入乳糜微粒,经胸导管进入体循环。当乳糜微粒在血液循环中被脂蛋白酯酶水解后,维生素E可能被释放进入组织或转移到高密度脂蛋白中,但大部分被吸收的维生素E存在于乳糜微粒中再回到肝,为肝细胞所摄取。

由于生育酚溶解于脂质且由脂蛋白转运,故血浆生育酚浓度与血浆总脂浓度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但与血浆总胆固醇的相关性较差。肝有迅速更新维生素E储存的功能,所以维生素E在肝中的储存不多,主要储存在脂肪组织。维生素E几乎只存在于脂肪细胞的脂肪滴及所有细胞膜和血液循环中的脂蛋白中。

(二)生理功能

1.抗氧化作用

维生素E是高效抗氧化剂,在体内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损害。维生素E与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共同构成体内抗氧化系统,保护生物膜,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上多烯脂肪酸、细胞骨架及其他蛋白质的巯基免受自由基攻击。维生素E缺乏可使细胞抗氧化功能发生障碍,引起细胞损伤,此功能与抗动脉硬化、抗癌、改善免疫功能及延缓衰老等过程有关。

在非酶抗氧化系统中,维生素E是重要的抗氧化剂,其他还有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硒和谷胱甘肽等。生育酚分子与自由基反应后,可生成生育酚羟自由基,此化合物又可被维生素C、谷胱甘肽及辅酶Q重新还原成生育酚。

2.促进蛋白质更新合成

维生素E可促进PNA更新蛋白质合成,促进某些酶蛋白合成,降低分解代谢酶如DNA酶、PNA酶、肌酸激酶等活性,再加上清除自由基能力,使其总效果表现为促进人体正常代谢,增强机体耐力,维持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外周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视网膜正常结构和功能。

3.预防衰老

随着年龄增长,体内脂褐质不断增加。脂褐质俗称老年斑,是细胞内某些成分被氧化分解后的沉积物。补充维生素E可减少脂褐质的形成,改善皮肤弹性,使性腺萎缩减轻,提高免疫能力。因此,维生素E预防衰老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4.与动物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

维生素E缺乏时,可出现睾丸萎缩及其上皮变性、生育异常等现象。但人类尚未发现有因维生素E缺乏而引起不孕症者。不过,临床常用维生素E治疗先兆和习惯性流产。

5.调节血小板黏附力和聚集作用

维生素E缺乏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作用增强,可增加心肌梗死及脑卒中危险性。因维生素E抑制磷脂酶A 2活性,减少血小板血栓素A 2释放,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三)来源

维生素E主要存在于各种油料种子及植物油中,其他含量丰富的食品有麦胚、坚果、豆类及其他谷类,而蛋类、肉类、鱼类、水果及蔬菜中含量较少。许多因素可影响食物中维生素E的含量,奶中α-生育酚的含量上下波动达5倍,且随着季节的变动而改变。食物中的维生素E是不稳定的,在储存与烹调加工中可发生明显的破坏。

四、维生素K

维生素K是脂溶性维生素中含有2-甲基-1,4-蒽醌基团的一组化合物。植物来源的维生素K为叶绿醌(维生素K1),是人类食物中维生素K的主要来源。细菌来源为甲萘醌类(维生素K2),甲萘醌为合成的不含侧链化合物,呈脂溶性,衍生物可以溶于水。动物组织中既含有叶绿醌又含有甲萘醌,其水溶性衍生物在肝脏内进行甲基化,形成人体内具有生物活性的MK-4。

天然存在的维生素K是黄色油状物,人工合成的则是黄色结晶粉末。所有的K类微生素都抗热、抗水,但易遭酸、碱、氧化剂和光(特别是紫外线)的破坏。由于天然食物中维生素K对热稳定,并且不是水溶性的,在正常的烹调过程中只损失很少部分。

(一)吸收与代谢

40%~70%的维生素K经十二指肠和回肠吸收,与其他脂溶性维生素一样,影响饮食脂肪吸收的因素均可影响维生素K吸收,吸收过程也依赖于胆汁和胰液的正常分泌。

吸收的维生素K与乳糜微粒结合,经淋巴液运转至肝。有研究表明,载脂蛋白E的功能变化可以影响其吸收过程。肝脏对叶绿醌和甲萘醌进行浓缩,前者的转换率明显高于后者。人类维生素K储存很少、更新很快,肝脏储存的维生素K占叶绿醌的10%和各种甲萘醌的90%。在细胞内,维生素K主要在膜上,尤其是内质网和线粒体膜上。吸收的维生素K有30%~40%经胆汁排泄到粪中,约15%的维生素K以水溶性代谢产物的形式排到尿中。甲萘醌可以在肠内由细菌合成,其合成量目前认为仅能供给人体需要量的很少一部分。

(二)生理功能

1.促进血液凝固,所以维生素K也称凝血维生素

维生素K是凝血因子γ-羧化酶的辅酶。而其他凝血因子的合成也依赖于维生素K。人体缺少时,凝血时间延长,严重者会流血不止,甚至死亡。对女性来说可减少生理期大量出血,还可防止内出血及痔。经常流鼻血的人,可以考虑多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K。

2.维生素K还参与骨骼代谢

原因是维生素K参与合成维生素K依赖蛋白质(BGP),BGP能调节骨骼中磷酸钙的合成。特别对老年人来说,他们的骨密度和维生素K呈正相关。经常摄入大量含维生素K的绿色蔬菜的女性能有效降低骨折的危险性。

(三)来源

每100g绿叶蔬菜可提供50~80μg维生素K,显然是最好的食物来源。含维生素K量较少的食物有牛奶、奶制品、肉类、蛋类、谷类、水果和其他蔬菜等。

目前认为,十二指肠和回肠细菌菌丛合成的维生素K不是人体需要的主要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