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功能上各个组织器官相互配合、相互依赖,一旦发生疾病则可互相影响.肠道、肝、胆、胰、脾、心等内脏均与胃有着密切相关性,若这些脏腑发生病变,可影响胃.如果病情不严重,刚开始可能只是影响胃的功能活动,但如果病情严重,经久不愈,还有可能破坏胃的正常解剖结构,导致发生器质性的胃病.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与胃病有关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1)肠道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又可称为胃肠功能紊乱,主要由精神因素诱发,胃病症状多为:泛酸,嗳气,厌食,恶心,呕吐,剑突下灼热感,食后饱胀,上腹不适或疼痛,每遇情绪变化则症状加重.肠道症状多表现为:患者常有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和便秘,左下腹痛时可扪及条索状肿物,腹痛常因进食或冷饮而加重,在排便、排气、灌肠后减轻.腹痛常伴有腹胀,排便不畅感或排便次数增加,粪便可稀可干等症状.其他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结核、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肠道寄生虫病,在病程中易伴发胃病.
(2)肝、胆、胰腺疾病:肝有帮助消化的功能,肝产生胆汁,胆汁中含的淀粉酶、脂肪酶等多种酶,在胃肠中帮助食物进行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几乎都要运到肝里,由肝进行加工,才能最终变成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和构成人体组织和细胞的材料.各种肝疾病如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常导致发生胃病.
胆囊有浓缩和贮存胆汁的作用,肝产生的胆汁经肝管排出,贮存在胆囊,当进食以后,需要消化食物的时候,胆囊排出胆汁以帮助消化,当胆囊发生病变如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时,可伴发胃病;如果由于胆囊疾病而行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内胆汁的逆流现象增多,因而胆道感染的机会也增加,空腹时胆汁也会连续进入肠道,没有食物和胃酸中和,胆汁在十二指肠蓄积,达到一定压力后逆流入胃,胆汁中的卵磷脂对胃黏膜的损害很大,会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严重时患者会出现剑突下胃灼热样疼痛、呕吐胆汁和体重明显减轻等症状.
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外分泌腺分泌胰液,内含碱性的碳酸氢盐和各种消化酶,通过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肠,其主要功能是中和胃酸,消化糖、蛋白质和脂肪.内分泌腺由大小不同的细胞团——胰岛所组成,其所分泌的胰多肽,具有抑制胃肠运动、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等作用.如果胰腺发生疾病如急性或慢性胰腺炎等时,常易伴发胃病.
(3)腹膜疾病:腹膜是由结缔组织的支持所形成的一层膜状组织,包覆大部分腹腔内的器官,能分泌黏液湿润脏器的表面,减轻脏器间的摩擦,具有保护内脏的作用,如果腹膜发生病变如急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腹膜癌等病时,可影响腹腔内的器官,造成其他器官的功能障碍.
(4)急性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及其毒性代谢产物向全身播散可引起全身感染症状,出现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几种感染类型.毒血症是指病原菌在侵入的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病原菌不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菌血症是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地通过血循环途径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脓毒血症是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内毒素血症是指革兰阴性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释放出大量内毒素,导致发病.
(5)心血管疾病:有些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心律失常、肠系膜血管栓塞、血栓形成、肠系膜动脉硬化症等易伴发消化道症状.由于心脏病变与胃部病变造成的疼痛部位较为接近,有时在临床不易区分,中医学也将胃脘痛称之为心痛,如«丹溪心法心脾痛»中言:“心痛即胃脘痛.”心肌缺血可致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当剧烈疼痛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6)糖尿病:糖尿病继发性胃肠病在长期血糖控制不好者中发生率颇高,其机制主要为长期高血糖和代谢紊乱,导致内脏自主神经受损及合并微小血管病变进而引发胃肠功能紊乱.
糖尿病胃轻瘫是一类胃肠自主神经性疾病,常伴发胃肠道症状如腹胀、早饱、厌食、嗳气等,其主要病理改变是胃运动功能障碍,胃排空延迟,与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引起周围神经中自主神经病变,平滑肌变性,胃肠激素失调有关.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代谢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诱发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可破坏消化道黏膜的防护功能,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消化道溃疡.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胃运动障碍.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神经病变,可导致胃、肠蠕动减慢,胃张力降低,排空时间延长等综合征,并可加重幽门螺杆菌或非甾体抗炎药(NSAID)对黏膜的损害.糖尿病患者的胃黏膜微血管的基底膜增厚,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内皮细胞透明变性,使胃黏膜血供减少,胃黏膜缺血,细胞更新、再生、修复能力降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代谢和不断更新维持着胃黏膜屏障的正常防御功能.胃黏膜防御能力下降,使幽门螺杆菌很容易对胃黏膜进行侵袭.糖尿病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合并细菌感染,虽然胃酸有杀菌作用,幽门螺杆菌却能在胃黏膜栖居,幽门螺杆菌具有溶解黏液作用的磷酸酯酶活性和蛋白酶,能对细菌在胃黏膜的菌落形成起到促进作用.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血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淤滞,加上糖蛋白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引起胃、十二指肠血液循环障碍,黏膜缺血坏死,胃黏膜细胞的代谢率较高而能量(糖原)储备很少,因此比其他脏器更加容易因缺血而影响代谢.上皮细胞再生更新不及时,就可能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形成溃疡.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增高,葡萄糖毒性作用损害神经系统,胃肠蠕动减慢,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异常,胃酸、胃蛋白酶的滞留损伤胃黏膜,使消化道溃疡很容易发生.
(7)其他:其他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低钾血症、脊髓病变、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病、黏液性水肿、营养不良及外科手术后等,亦可伴发胃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