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粪便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什么是粪便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粪便是食物经人体消化后形成的,由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消化道分泌物、大量细菌、无机盐、水等组成.正常粪便为棕黄色成形软便,可因食物种类、量及消化功能状态不同而有所差异.粪便检查的基本目的是了解消化道有无炎症、出血、寄生虫感染、恶性肿瘤等情况.根据粪便的性状、组成等可间接地判断胃肠、胰腺、肝胆系统的功能状况,了解肠道菌群分布是否合理,检查粪便中有无致病菌可以协助诊断肠道传染病.①细胞:正常粪便中偶见白

粪便是食物经人体消化后形成的,由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消化道分泌物、大量细菌、无机盐、水等组成.正常粪便为棕黄色成形软便,可因食物种类、量及消化功能状态不同而有所差异.粪便检查的基本目的是了解消化道有无炎症、出血、寄生虫感染、恶性肿瘤等情况.根据粪便的性状、组成等可间接地判断胃肠、胰腺、肝胆系统的功能状况,了解肠道菌群分布是否合理,检查粪便中有无致病菌可以协助诊断肠道传染病.

粪便检查方法有镜下检查和化学检查两种主要方法.

(1)镜下检查

①细胞:正常粪便中偶见白细胞,无红细胞.肠炎时白细胞小于15个/高倍视野;急性细菌性痢疾时大于15个/高倍视野,甚至满视野.肠道下段炎症(如结肠炎、菌痢)及出血(息肉、肿瘤、痔等)可见红细胞.过敏性肠炎及肠道寄生虫感染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并伴有夏克G雷登氏结晶;细菌性痢疾及直肠炎症时,可见巨噬细胞;大肠癌患者粪便中有时可找到癌细胞.

②食物残渣:正常情况下粪便中可见少量淀粉颗粒、肌肉纤维和脂肪小滴,若其增多提示消化吸收不良,多见于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如胰头癌等).

③肠道酵母菌:正常情况下粪便中可见人体酵母菌及普通酵母菌,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时可见白色念珠菌.

④寄生虫类:如果人体感染了寄生虫,粪便中即可出现相应的虫卵,常见有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华支睾吸虫卵、姜片虫卵及阿米巴滋养体等.粪便寄生虫检查,方法简单,结果直观,一般在驱虫治疗后,可在患者排泄的粪便中检出.肠道寄生虫病的诊断多依靠在粪便中找到虫卵、原虫滋养体和包囊,找到这些直接证据就可以明确诊断为相应的寄生虫病和寄生虫感染.蛔虫、蛲虫、带状绦虫等较大虫体或其片段肉眼即可分辨,钩虫虫体须将粪便冲洗过筛方可看到.患者服驱虫剂后,应行粪便检查以查找有无虫体,驱带状绦虫治疗后应仔细寻找其头节.

(2)化学检查

①隐血试验: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分解破坏,肉眼很难发现,故称为隐血,现多用特异性较高的反向被动血凝法检测.正常人粪便隐血阴性,当消化道疾病引起出血时,如消化道溃疡、胃肠道肿瘤、炎症等,粪便隐血呈阳性,甚至强阳性.但此试验应排除食物或药物因素所致假阳性者,必要时可禁食动物内脏、血、瘦肉及绿叶菜,3天后复查.多次粪便隐血检查阳性者,应警惕胃肠道肿瘤的可能.

粪便隐血是消化道异常的早期预警,当消化道出血量较少时,粪便外观可无异常改变,肉眼不能辨认,因此,对疑有消化道慢性出血的患者,应进行粪便隐血检查,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大肠癌、息肉、腺瘤)的早期筛查意义重大.消化性溃疡的患者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为40%~70%,呈间断阳性,消化道癌症(如胃癌)患者的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可达95%,且呈持续阳性.粪便隐血检测是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手段,连续三次进行粪便隐血检测,可以提高阳性检出率,使用不同方法联合检测粪便隐血,可以减少假阴性的发生率.

②粪胆素定性试验:检查粪便中是否存在粪胆素,可以协助诊断阻塞性黄疸.游离胆红素经肝转化生成的葡糖醛酸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在回肠末端和结肠内细菌的作用下,脱去葡糖醛酸,并还原生成胆素原,粪胆素原氧化而成为粪胆素.粪胆素能与汞结合成红色化合物,红色深浅与粪胆素含量成正比.正常粪便呈阳性反应(红色);溶血性贫血时呈强阳性;胆总管梗阻时呈阴性反应(不显红色).粪便由于粪胆素的存在而呈棕黄色,当胆管由于结石、肿瘤等而致完全阻塞时,粪便中因无胆色素而呈白陶土色.

③粪胆原:正常人胆汁中的胆红素在回肠末端和结肠被细菌分解为粪胆原,除部分被肠道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外,大部分在结肠被氧化为粪胆素,并随粪便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粪便检查中粪胆原为阴性.粪便胆原定性或定量对于鉴别黄疸的类型具有一定价值:在溶血性黄疸时,由于大量胆红素排入肠道被细菌还原而出现粪胆原明显增加;在梗阻性黄疸时,由于排向肠道的胆汁减少而出现粪胆原明显减少;在肝细胞性黄疸时,粪胆原有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视肝内梗阻情况而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