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无须治疗,有症状者大多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而痊愈.但也有10%~25%胃息肉患者可能会发生癌变,一般来说,胃息肉是否会癌变,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息肉的类型:胃息肉在组织学可大致分为3种类型,即腺瘤性、增生性(炎症性)和错构瘤性,其中75%以上为增生性.
①增生性息肉是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发生的,又称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本质上是一种慢性增生性炎症,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常为多发,多集中在胃体与胃窦交界处,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一般预后良好,癌变率约为0.4%.
②腺瘤性息肉是起自表层胃黏膜或肠腺化生上皮,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多数为单发,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其中管状腺瘤的癌变率为1%~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为10%~60%,而混合性息肉癌变率则介于两者之间.两者有区别而又有联系.
③错构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病(JuvPS)和PeutzGJeghers综合征(PJS)是罕见的常染色体改变为主的错构瘤息肉综合征,患有该病的患者常常在胃肠道高位和低位出现错构瘤性息肉.
(2)息肉的大小:息肉的大小与癌变发生率呈正相关,即息肉越大,癌变的机会越多.直径小于1.0厘米的有蒂息肉癌变率小于1%;直径在1.0~2.0厘米者癌变率通常为10%;直径大于2.0厘米的癌变率通常为50%.因此,医生在胃镜检查中发现胃息肉后,均应将其摘除,并要进行病理检查.目的是鉴定胃息肉的类型,一旦发现恶变细胞,应及时处理.对于确诊为胃息肉的患者,息肉直径小于2.0厘米且有家族史者,应每年进行胃镜检查.若胃息肉大于2.0厘米,应考虑手术治疗.大部分胃息肉经胃镜下套切或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只需定期复查即可.
(3)息肉的形态:有蒂息肉癌变率较低,而无蒂息肉癌变率高.息肉表面光整者癌变率小于5%,呈乳头状者约为35%,呈菜花状或分叶状者约为50%.无蒂息肉如表面不光整且呈中凹花坛状者,易发生癌变.
(4)息肉的部位:胃息肉的多发部位是胃窦部,约占65%,其次为胃体部,约占20%,腺息肉多发生于近端胃,即胃底及胃体,而增生性息肉的胃内各部位分布趋势均等.胃底/体腺息肉系正常腺体增生形成的隆起性病变,与质子泵抑制剂的长期应用、胃泌素水平升高有关.
(5)息肉伴随的胃黏膜病变:胃息肉可伴有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等,随着胃黏膜病变的加重,如胃息肉伴异型增生和腺瘤成分者,其恶变率显著增加.
(6)其他因素:一般认为,多发性息肉的癌变率高于单发者;年龄越大息肉发生机会越多,癌变率越高;腺瘤存在的时间越长,癌变的危险性越大.
总之,胃息肉有发生癌变的风险,患者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如发现息肉,可行胃镜下息肉切除术,并进行病理检查.此外,要加强自我保健,把住吃喝这一关,拒绝不健康食品,尽量不给胃加重负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