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康学说的核心理念

健康学说的核心理念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健康战略要求人们实现健康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其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健康境界、健康经营、健康主体以及健康工程、健康城市、健康会所等理念上。健康是每个人自己的神圣责任。强调自己在健康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认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医学的主力作用,更不是“讳疾忌医”。众所周知,医学对人类健康长寿的贡献无与伦比,但不是万能的,也是有限的。

健康战略要求人们实现健康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其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健康境界、健康经营、健康主体以及健康工程、健康城市、健康会所等理念上。

一、健康境界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巧妙地以古人词句做喻,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具有普遍意义,是一览无余、高瞻远瞩的境界,是执着求索、锲而不舍的境界,是厚积薄发、功到垂成的境界。

健康长寿是人生的“金标准”,具有新领域、全时空、大视角、多靶点的属性。健康长寿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与核心,正如艺术家的演出、书法家的泼墨出神入化一样,人类亦应在生存、健康与长寿的演绎中,实现从金钱至上的“物质第一”向以人为本的“健康第一”转变,达到最高、最妙、最终的健康境界。

实践证明,人类健康境界再也不可囿于疾病的圈子里绕来绕去,而应该在健康的新领域中另辟蹊径。概括地说,健康境界的立足点不应以疾病为中心,而应以健康为中心;其切入点不应是病人的个体健康,而应是群体健康或人口健康;其转折点是“人人健康全球战略”,而不仅仅视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其着力点是生命全程健康,不仅仅从中老年抓起,而是从生命起点甚至从生命孕育之前抓起,只要是科学的生活方式或良好的行为习性,从何时抓起都为时不晚,但抓得越早越好;其支撑点不是把各项保障经费仅仅花费在少数人疑难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上,而是合理地用在所有人的健康上;其落脚点不仅仅在于治愈病人,减少伤残,而是实现世人延缓衰老,颐养天年。

二、健康经营

在人生的旅途中,健康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也绝非不期而至。人生犹如一列行驶的火车,不仅行驶的方向、线路、速度至关重要,途中尚需适时地上水、加煤、充电,在列车进站、出站或改变行驶走向时,亦必须准确扳动决定人生轨迹的道岔,才能顺利抵达预想的终点。因此,人生之路必须进行经营与管理,瞄准天路、警惕岔路,否则,就有可能误入歧路,甚至列车“出轨”而走上绝路。

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罗夫十分中肯地说:“如果你自己管理自己的投资,那么我想你也应该管理自己的生命。”曾有文献报道,深圳早期创业企业家的平均死亡年龄只有51岁;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某地著名科学家的平均死亡年龄仅为57岁,也比同期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短了17年之多。这些企业家、科学家们英年早逝,刺痛了人们的心,可以说,对民族、对家庭、对个人都将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悲剧。

现代生命科学已经提出了“生命过程中寿命积累”的新概念,每个人都似一座价值连城的“健康银行”。毋庸置疑,要实现健康长寿,就要做健康银行的“行长”,当健康经营的“老板”,对自己的健康像对待自己的事业和企业一样,进行整体策划与运营管理。

三、健康主体

健康是每个人自己的神圣责任。“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最好的心情是宁静”已成为新世纪人人认知的健康睿语。一位哲人认为:“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也说过,“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在孩提时代,人们可能听说过一个生命的寓言故事:一个原始部落的老酋长非常睿智,一生中从来没有做过错误的判断。一个较劲的小伙子,手中握着一只小鸟,问这只鸟是死的还是活的?如果回答是死的,他手一伸开小鸟就飞了,如回答是活的,他手一用劲小鸟就被捏死了。此时,老酋长从容不迫地回答,“生命就在你的手中”。那时即使我们猜对了答案,但对老酋长“生命就在你的手中”这个答案,理解也是非常肤浅的。

人的命运究竟由谁主宰呢?是神灵?是医学?还是自主沉浮?当西方文艺复兴时,人的命运由谁主宰的问题已逐步从神学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现在,更应该逐步从过分依赖医学的“迷信”中解脱出来,真正决定是否拥有健康的关键人物只能是你自己。强调自己在健康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认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医学的主力作用,更不是“讳疾忌医”。“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人生命之存在、寿限之长短,并非天命,而是人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曰:“我命在我不在天”,这是中国古代养生史上最发人深省的箴言。大哲学家王充《论衡·气寿篇》说:“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刘元素在王充“先天禀赋”说的基础上,提出“修短寿夭,皆自人为”和“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的“人主性命”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从根本上颠覆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天主性命”观。唐代孙思邈也曾说过:“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明代张介宾也提出“残损有因,惟人自作”“后天之养,其为在人”的观点(《传忠录·天年论》)。养生家吕坤更是告诫世人:“饥寒痛养,此我独觉,虽父母不知觉也,衰老病死,此我独当,虽妻子不能代也,自爱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将谁赖哉?”又言:“亡我者,我也;人不自亡,谁能亡之。”

众所周知,医学对人类健康长寿的贡献无与伦比,但不是万能的,也是有限的。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2000多年前就明确指出:“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自己的医生,而医生是帮助本能的。须知,医生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公众不要依赖医药……”他所指“病人的本能”就是人体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为医之道就是要调动和匡扶人体的内在潜能,增强人体的自我免疫功能。许多年来,人们高估了医疗能力,忽视了医学预防,低估了人自身对疾病的防御功能及保持健康的主观能动性和巨大潜能。时至今日,仍把自己的健康乃至于生命寄托于医学、医院、医生、医术、医药者大有人在。

21世纪的口号是“自己的生命靠自己管理”。法国欧仁·鲍狄埃“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国际歌》词,迸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事实上,每个人都必须“自主沉浮”,最爱我的人应是我,能爱我的人也是我;生命就在你的手中,歌德说得好,“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个奴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