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的寿限度

生命的寿限度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能尽其天年,自然衰老而逝者称之寿;不及天年,早衰而亡者谓之夭。生命的寿限度,系指一个人生存时间的长短,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有的人日历年龄年轻,但生理年龄偏大,疾病缠身、老态龙钟。一个人衰老的程度不完全取决于日历年龄,主要取决于生理年龄。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人群之间的平均预期寿命具有可比性。平均预期寿命与平均死亡年龄不可混为一谈,平均死亡年龄是指某个群体一年中全部死亡者所活的平均年数。

一、人的生存年龄

人能尽其天年,自然衰老而逝者称之寿;不及天年,早衰而亡者谓之夭。寿考即人的寿命,是人能活多少岁的尺度。生命的寿限度,系指一个人生存时间的长短,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至于人的起始年龄,有的国家是从男女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算起;有的国家从胚胎发育出现心跳或脑电波时计算;我国是以人的出生作为年龄的起点。从人的寿命与衰老的角度讲,人的生存年龄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与内涵,我们不仅要以日历年龄为法律依据,更要讲求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而健康年龄是最具有实用意义的“真正”年龄。

1.日历年龄 日历年龄又称时序年龄、历法年龄,或称之为户口簿年龄或身份证年龄。日历年龄系指一个人生命历程的时间,一般从出生之日起计算,直至生命终了为止,通常以年为计算单位。在日历年龄面前“人人平等”,一个人上学、就业结婚、退休以至寿命,均指日历年龄。老年人的年龄划分和人口学的统计年龄,也均按日历年龄计算。既然日历年龄是过一年就长一岁,而且只增不减,那么,人的日历年龄越大,就标志他越“老”。

2.生理年龄 生理年龄也称生物学年龄或生理学年龄,是从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理结构、生理功能、生理指标、生理状态、衰老程度所确定的个体年龄。生理年龄与日历年龄、心理年龄并非同步,其衰老程度也因人而异。有的人日历年龄年轻,但生理年龄偏大,疾病缠身、老态龙钟。相反,有的人日历年龄偏大,但生理年龄年轻,青春永驻、“宝刀不老”。一个人衰老的程度不完全取决于日历年龄,主要取决于生理年龄。人的生理年龄不是仅凭外貌判断,主要是由其健康状况来衡量。生理年龄与日历年龄不同,日历年龄是个“常量”,而生理年龄是个变量,从而,为人们的主观努力提供了前提和方向,也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3.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是由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决定的,通常以人的智慧、精力和心境来衡量。多数人认为,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往往形影相随,故统称为医学年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年龄并不完全取决于生理年龄。有的人年纪大了,但仍然是心情愉悦、精力充沛、神采奕奕、鹤发童颜;也有的人年纪不大,却整天愁眉苦脸、无精打采、老气横秋、未老先衰。即使是同为75岁的老人,有的人说不老,只有70多岁;而有的人却说我老了,快80岁的人了。显而易见,两者的心理年龄大相径庭。假若心境始终能处于最佳状态,心理年龄常常小于生理年龄。因此,我们一定要忘掉烦恼,忘掉年龄。

4.社会年龄 社会年龄是指人们参加社会各种活动的年限,如工龄、教龄、军龄、艺龄等,通常用参加社会某种活动时间长短、能力大小来度量,与人的社会经历、交际能力相关。有些人胡子一大把,办起事来幼稚可笑、优柔寡断、模棱两可、拖泥带水;而有的人则“人小猴精”、才华横溢、多谋善断、处事老练、操纵自如。前者是社会年龄幼稚的反映,后者是社会年龄成熟的标志。也有的人一旦退休,就无所事事,而有的人却仍然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人老心不老、职闲人不闲。从这一点看,后者又彰显出年轻的社会年龄。

5.健康年龄 健康年龄系指人生实际健康生活的那段时间,是人体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的综合反映。一般说来,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人人无疾而终、寿终正寝,特别是在人生旅途的最后几年,大多数人往往重病卧床,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健康年龄应是从人的寿龄中减去不能健康生活那段时间的生命长度。中国人2001年人均预期寿命为71.2岁,而健康预期寿命只有63.2岁,比人均预期寿命少了大约8岁,也就是说,人约有8年时间是生活在并不健康甚至是身心交瘁的痛苦日子里。

二、人均预期寿命

1.基本内涵 人均预期寿命又称之为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或人均生存年数,是人类寿命长短的通用表示方法。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人群之间的平均预期寿命具有可比性。平均预期寿命与平均死亡年龄不可混为一谈,平均死亡年龄是指某个群体一年中全部死亡者所活的平均年数。就个体而言,虽然难以预测某人的寿命,但可以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预测出在一定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环境卫生和病死率水平下,一批人(0岁组)从出生到死亡平均可存活的年数,这就是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它既不同于人的平均死亡年龄,也不是人的实际寿命,更不是人的最高寿命。

2.推算方法 简言之,人均预期寿命就是假定有一批从0岁开始的人,按照目前各年龄段病死率逐年走过人生旅程,队伍逐渐缩小,直到全部死亡为止。统计这批人总共活了多少年,再计算其平均死亡年龄,即为这批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当然,也能够推算出活到某一年龄组可能还有多少人,并推算出他们平均还可以活多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平均预期寿命随之下降,但有时也会出现年龄增长的特殊状况,人口统计学称此为平均预期寿命的矛盾现象。

3.发展走势 寿命增长趋高。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不仅受个体先天遗传因素、后天颐养因素的影响,更受自然环境或社会因素的制约。远古时代,人类处于“昼行觅食,暮栖树洞,茹毛饮血,衣不蔽体”的窘境,人类寿命自然有限。由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物质丰富和抗拒灾害、抗疾病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必然有所延长,并呈现出“古人命短,今人寿长”的总体趋势。与欧洲人均寿命逐步增长的规律相似,中国人历代的人均预期寿命,夏商时期不超过18岁,秦汉时期20岁,东汉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中华民国”1937年35岁,1949年亦不足40岁。从中国几次人口普查看,人均预期寿命1957年为57岁,1975年为65岁,1985年为69.82岁,2008年为74岁。目前,上海市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81.28岁。

寿命增速趋快。在远古乃至于公元前时代,多数人往往在很小的年龄即相继夭亡。公元1世纪至18世纪,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大约每200年平均增加1岁;19世纪之后增长速度加快,大约每10年增加1岁,经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更快;日本20世纪50年代人均期望寿命为40岁,80年代即达到80岁,几乎每年增加1岁。人均预期寿命的快速增长,除凭借医学技术进步而降低了产妇和婴儿的病死率、控制了各年龄组的病死率外,主要渊源于社会的文明演绎、政局的相对稳定,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或)自然环境的逐步改善。

寿命增量趋难。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并非可持续快速增长,达到一定高度后,其增量必将趋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也曾一度呈现快速增长的走势,在全国人口普查时,1985年已达到69岁(男性为68.1岁,女性为70.0岁),比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将近翻了1番。虽然有的学者认为,没有迹象表明寿命延长的趋势正在减缓,但实际上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增量越来越难,特别是达到80岁以上时将难上加难,预测从80岁增至100岁,可能将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漫长岁月。然而,为了实现人类120岁的寿限目标,虽说难但并非绝无可能,正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须努力”。

男女寿命有别。人类在17世纪以前,男女之间的寿限相差无几,因为他(她)们多是过早地死于非命。现在,全世界每年出生的男孩比女孩约多5个百分点,到“而立”之年两者数量将趋于一致,中年之后则女性往往多于男性,80岁以上的女人几乎是男人的2倍,百岁以上的寿星中女人则为男人的3倍以上。目前,世界各国女性的人均预期寿命基本上均高于男性,至少有30多个国家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80岁以上。女人寿命一般比男人寿命长5~10年,其中独联体为10年,法国、芬兰为8年,加拿大、美国为7年,英国、日本为5.5年,中国为4~5年。为什么男性与女性寿命有如此规律的差别呢?有个顺口溜这样说:男人有泪不轻弹,男人有苦不言难,男人有病不去看,男人有家不得闲。其实,不仅如此,男性与女性寿命差别的铁律,其奥秘渊源于诸多因素。

首先是遗传基因差异。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而女性为xx。多数遗传性疾病通过性染色体遗传,如血友病等。致病基因或免疫调节基因如在x染色体上,女性双倍的x染色体的同位基因可以补偿,比男性多了一重保障,因而对遗传、免疫性疾病以及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据统计,不同年龄组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男性多为女性的2倍以上。

其次是新陈代谢差异。寿命与基础代谢息息相关。人的基础代谢率,男性比女性高5%~7%,女性在25岁以后基础代谢率低于男性,直至闭经后才与男性相近。因此,女性比男性“老”得慢。许多证据显示,睾酮可提高血液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血液的高密度脂蛋白,从而增加男人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雌激素与女性活力相辅相成,并具有保护血管壁的作用,故女性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机会少于男性。女性经历月经、生育、哺乳等特殊生理周期,毫无疑问地增强了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耐受性和生存力。在不吃不喝或失血同样多的条件下,男性往往先于女性死亡,而女性则更容易从灾难中存活下来。

再次是生活方式差异。男人寿命短于女性,主要输在生活方式上。男性多嗜好吸烟、酗酒熬夜的“恶习”,吃饭经常狼吞虎咽、暴饮暴食,常常食用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美国的一个调查表明,82%的男性会定期为他们的爱车进行保养,但仅有50%的男性会定期做身体检查。如此,男人便面临“小病不察觉,大病很突然,重病死得快”的窘境。男性大多是家庭的顶梁柱,心理压力大,有泪不轻弹,实际上内心很脆弱;女性容易流泪,不仅能舒缓心头的压力、缓解情绪,而且在生理上有利于体内毒素的排除。

最后是社会分工差异。男女社会分工不同,往往更需要男性从事一些体力要求较高,或具有某种危险性的行业,如从事驾驶、消防、采矿、探险、作战等危险职业,由于男性争强好胜、刚愎自用,又天生冒险、个性急躁,更容易发生意外死亡。社会要求男人顶天立地、支撑门面,为了事业成功,为了养家糊口,男性超负荷付出是显而易见的。

三、人的自然寿命

寿命长度是生存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人类的自然寿命是指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平均预期寿命。根据各种科学方法的推测,人的自然寿命该活到120岁左右,但目前超过百岁的人数并不多,达到自然寿命者更是寥寥无几。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医疗条件、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促使人体罹患疾病、加速衰老过程甚至导致意外死亡。所以,人的实际寿命远远低于自然寿命。因此,人类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发展健康事业,提供颐养天年的理论与方法,防治疾病,增进健康,从而确保人的实际寿命逐步接近并达到人的自然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