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智慧。“和”从“禾”、从“口”,“禾”是谷物的总称,“口”即嘴也,和乃口有粮吃也;“谐”从“言”、从“皆”,“言”为心声,“皆”为众也,谐乃口吐心声。“和谐”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人人有粮食吃、人人说心里话。和谐词素的实质是和顺、和美、协和、调和之意。生命的和谐度主要体现在天人之和在于道,人间之和在于容,生命之和在于度。
一、天人之和在于道
天人之和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告诫:“让破坏它的人留神”(《道德经》)。人破坏了生态平衡,就必然遭受大自然的惩罚。道法自然的寓意,是人应返朴归真、回归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庄子曰:“动而以天行,此养生之道也。”现代学者洪应明也认为,“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人类只有遵循大自然春夏秋冬、阴阳消长的规律,与大自然和谐,才能实现天人之和,这是颐养天年的不二法门。
二、人人之和在于容
圣贤之道都离不开人间和谐。古人云:“做事难,做人更难”“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的关键是宽容、包容甚至是容忍。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佛法认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人(事),容既要有容人的长度、宽度、广度、深度,更要有容人的高度。因此,要始终致力于严以律己,独善其身,避世离俗,智圆行方;宽以待人,唇齿相依,笑泯恩仇,外圆内方;慎以世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情圆法方。
三、生命之和在于度
生命在于平衡,平衡取决于“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寤寐有方、吐纳有法、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中的“节”“常”“方”“法”“劳”“摇”等,其本质皆在于“度”。在心理平衡上,人的欲望也只有适度才能和谐。早在春秋战国末期,荀子就质疑“无欲”论,反对“去欲”论,主张“欲从中理”“欲益贵生”“欲避亏生”。他强调“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承认人“生而有欲”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且欲是人生进取的原动力、心智力和推动力。荀子又曰:“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欲不及而动过之,心使之也。心之所可失理,则欲虽寡,奚止于乱。”因而,只有适度才能赢得生命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