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脉血压的变化
1.血压的正常值 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收缩压为100~120m mHg,舒张压为60~80mmHg;正常高值为收缩压120~139m mHg,舒张压80~89mmHg,在此范围的个体,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限制饮酒和限制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生活有规律以及加强锻炼等),通常不会发展为高血压。因此,高血压是可以预防的。
2.血压的正常变化 正常人在运动、情绪激动以及进食后,都可能出现血压暂时性升高的变化;在持久的下蹲位突然转为直立时,可能发生一过性的血压降低(直立性低血压),一旦恢复常态,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血压也很快恢复到正常。血压的数值随年龄增大而增大,但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更为显著。男性的血压比女性稍高。居住在高山地区的人,因红细胞数量多,血黏滞性大,血流阻力大,血压可升高。
3.血压的异常改变 安静时血压持续地发生以下改变可视为异常:舒张压大于90mmHg或收缩压大于140m mHg,可视为高血压;舒张压低于60mmHg和收缩压低于90mmHg,可视为低血压。
生活节奏加快,工作中竞争激烈和生活压力增加,尤其是不良生活习惯或嗜好(长时间吸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的高脂和高糖食物以及生活无规律等),都可能导致血压升高或发展成高血压。高血压一旦确诊,就应坚持服药降压。
低血压常见于失血性休克和心脏病变,少数个体可能出现无症状的血压偏低。
(二)动脉血压稳定的意义
动脉血压是心血管功能活动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整体功能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心脏功能和外周阻力,三者呈三圆互交机制,维持了整体血压的稳定。血压稳定是推动血液循环和保持各组织、器官得到足够血液灌注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全身各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血液灌注,其生化代谢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在分别考虑决定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因素时,前者主要受心室射血量的影响,后者主要受外周阻力的影响。生理状态下,经常对血压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搏出量、心率和外周阻力。
1.搏出量 在心率和外周阻力相对恒定时,搏出量的变化主要影响收缩压。心搏出量增多,心收缩期进入动脉内的血量增多,管壁扩张程度增大,贮存的势能增加;血流量增多对管璧的压强增大,收缩压升高。收缩压升高,使近心大血管与外周血管的压差增大,血流速度加快。在心舒期动脉回缩力增强,流向外周的血量增多,心舒张末期滞流在动脉内的血量增加得并不多。因此,搏出量增多,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明显。在各种原因使搏出量减少时,则收缩压降低的程度大于舒张压。
2.心率 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搏出量相对不变,心排血量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心收缩期流向外周的血量减少;心舒张期缩短,流向外周的血量亦减少,使动脉内贮血量明显增多。因此,心率增快时,舒张压升高的幅度大于收缩压。但当心率过快(如超过170~180/分钟)时,搏出量明显减少,使心排血量显著减少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会降低。相反,心率过慢时,舒张压降低的幅度比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增大,心室收缩射血的阻力增大,收缩压升高。心缩期血液不易流向外周,大动脉扩张程度增加,致心舒期弹性回缩的力量加大,血流动力增大,舒张压也明显升高。外周阻力降低时,舒张压则明显降低。
4.大动脉的弹性扩张和回缩作用 大动脉的弹性扩张和回缩作用主要是缓冲血压,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当大动脉硬化时,弹性减小,缓冲能力减弱,使收缩压明显升高而舒张压并不升高,见于单纯性老年性高血压。但这种情况在临床并不多见,因大动脉硬化时,多伴有小动脉的硬化和外周阻力增大,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
5.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的比例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是形成血压的基本条件。正常机体内的循环血量稍大于血管容积。失血后,循环血量减少,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心缩力减弱,搏出减少;加之血管充盈度不足,血流阻力减小,二者共同作用使血压降低。待补充足够的血量后,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的比例恢复,血压又可逐渐恢复正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