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药治痰湿 痰湿为病,抑遏伤阳,病程缠绵,病情复杂,多变无端,当血压居高不降时,不能拘泥降压墨守肝肾同治,他常提及:“痰湿为阴邪,宜阳运温化。”又说:“痰湿日久化热,加重了痰湿的黏腻停滞性,更是痰湿成浊的主因,在辨证治疗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痰湿为邪,宗不离脾胃阳虚水湿不运之机制,因此使用温药振奋阳气而治本,仲景所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和之”即在拟方治疗上用药以求“平和”给湿邪以出路,在用药上不可过于温散刚燥,况且痰湿为有形之邪,不可不慎。在温药上多用苓、桂、术、甘之类,常选用厚朴、草果、半夏、砂仁、白豆蔻、石菖蒲等以辛开理气、化痰除湿,其用量视情,如草果每用3~5g,砂蔻之类,用时往往1~2g,温散即可,因此效如桴鼓;温肾阳时多以仙茅、淫羊藿、巴戟天、熟地黄、肉苁蓉、杜仲之属,用量轻重依病情、病程而变,值得推敲。
2.化痰除湿,通腑泄热 以中医审证求因的观点来看,造成高血压的因素很多,诸如情志、饮食、劳倦以及它病等,因此,中医在治疗这种长期的非药物治疗不可的疾病中就发挥了优势。血压长期难控,易气机郁结,痰湿化热,病起中焦碍阻脾胃,格拒上下,气机不利,症见头昏蒙重、头晕或头痛、脘腹痞闷、周身不舒、纳谷不思,大便黏滞不爽或便滞后窍,难下闭塞,舌苔厚腻或浊垢老黄,此乃湿(痰)热内结,阻滞气机。治疗时常和解枢机,清泻湿热,行气通腑,选方喜用小陷胸汤、泻心汤或承气类以泻湿热、行气机,泻黏滞,通肠垢。即使虚人为病,亦能投熟大黄15~20g,其泻下之力雄厚,迅速撤痰热下行,同时阻断体内阳热灼炼津液成痰,再则可排除胃肠痰湿,从而清热祛湿泻浊,更寓推陈出新而存阴,这与《黄帝内经》中的“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安和五脏”是相符的。另外,瓜蒌的用量大多在30g左右,认为该药可化痰清热利于九窍通利,力克眩晕症重或并发症,因此化痰药剂量要大。又如茵陈蒿、晚蚕沙、牡蛎之类,利湿化浊,平逆降压,药物用量轻重缓急视情而定,颇具特色,不一一列举。
3.治痰兼化血瘀 王师辨治难治性高血压,治痰时兼以化瘀,其法轻巧自然,配伍合理得当,辨证准确,自然药到症减,使难控高血压得到改善。王师常提及:“痰瘀交裹,互为因果。”从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拓展为痰与瘀为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的有形之邪,两邪往往交织难分,相兼不离。津血同源为生理,痰瘀交裹为病理,现在临床常见的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患者,常在痰浊水湿基础上出现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病变及血流状态改变等,这也为痰瘀同病的病因病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由此可见,痰瘀同病的病因病机在临床上不可忽视,所以临床特别重视辨治。眩涩者,必兼治瘀,治疗除用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之类外,亦能投地龙、水蛭、莪术等活血之品,海浮石配伍水蛭的运用更是技高一筹,水蛭走血分,逐瘀破滞,海浮石质重,荡涤痰浊肠垢,二药味咸软坚去瘀,散交裹之有形之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